南泽州
金天会六年 (1128) 改泽州置,治所在晋城县 (今山西晋城市)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 “天会六年以与北京泽州同,加 ‘南’ 字。” 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及沁水、高平、阳城、陵川等县地。天德三年(1151) 复改泽州。
金天会六年(1128年)改泽州置,治晋城县(即今山西晋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高平、陵川、晋城、沁水、阳城等市县地。天德三年(1151年)复改为泽州。
金天会六年 (1128) 改泽州置,治所在晋城县 (今山西晋城市)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 “天会六年以与北京泽州同,加 ‘南’ 字。” 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及沁水、高平、阳城、陵川等县地。天德三年(1151) 复改泽州。
金天会六年(1128年)改泽州置,治晋城县(即今山西晋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高平、陵川、晋城、沁水、阳城等市县地。天德三年(1151年)复改为泽州。
来化镇之讹。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六十里来化镇村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 误作 “素化镇”。
即干谷驿。今陕西延安市东北甘谷驿镇。
又称左所海。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城北一百三十八里落水村以东,西北部分属四川盐源县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7永宁府: 泸沽湖 “在府东三十里。周三百里。中有三岛”。《清一统志 ·永北厅》:泸沽湖 “在永宁
古道路名。北魏筑,以道出灵丘县,故名。北起今山西大同市,南越恒山,灵丘县以下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,南抵河北定州市,为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。《魏书·太祖纪》:天兴元年(398),“发卒万
在今江西大余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大庾县:平政水在“府西南五十里。源出广东仁化县长岭,东流合凉热水,又七十里合聂都水,通大江。一云,平政水合流源水而入南康县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平政水
即今台湾省彰化县西南二林镇。清康熙间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1:二林社“离府治二百八十里”。
即今云南江川县东北二十六里龙街乡。宋大理时为步雄部驻地。彝语 “碌” 为石头,“云” 为龙,“异” 为水,该地在湖边有石如龙,故名。
①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武康县: “箬岭在县 (治今武康镇) 西南三十五里,《志》 云: 山多箬竹,亦曰箬岘山。”②在今安徽歙县西北与黄山区 (原太平县) 交界处。宋淳熙 《新安志》
①又作统门水、徒门河、土门河、豆满江。即今吉林东南中朝界河图们江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 图们江 “在宁古塔城南六百余里。源出长白山,东北流绕朝鲜北界,又东南折会诸水入于海”。图们江除下游入海处一小段
元至元二十年(1283)置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即今贵州大方县。至元二十九年(1292)属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,隶湖广行省。元贞元年(1295)还属云南行省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