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北地郡

北地郡

①战国秦置,治所在义渠县(今甘肃西峰市东境)。西汉移治马领县(今甘肃庆阳县西北)。东汉又移治富平县(今宁夏吴忠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宁夏贺兰山、山水河以东及甘肃环江、马莲河流域。东汉末废。

②东汉末置,寄治冯翊郡界,三国魏割冯翊郡之祋祤县(今陕西耀县东)为实土,辖境相当今陕西耀县和富平县地。其后累有伸缩。北魏移治泥阳县(今陕西富平县西北)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为通川郡。

③隋大业三年(607)改豳州置,治所在定安县(今甘肃宁县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峰市及宁县、合水、正宁和陕西旬邑、彬县、长武、永寿等县地。唐武德元年(618)改为宁州。


(1)战国秦昭王三十六年(前271年)置,治义渠县(今甘肃宁县西北)。西汉移治马岭县(今甘肃庆阳县西北马岭)。东汉移治富平县(今宁夏吴忠市西南)。属凉州。辖境相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、青铜峡、苦水河以东及甘肃省环江、马莲河流域。东汉末地入羌胡。 (2)东汉末置,寄治冯翊郡界,三国魏割冯翊之祋祤为实土,相当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、富平县地。属雍州。其后辖境屡有伸缩。西魏改名通川郡。(3)北魏置西北地郡,又作北地郡,治彭阳县(今甘肃庆城县西南)。属豳州。北周改为北地郡,属宁州。隋开皇初废。(4)隋大业初改豳州置,治定安县(今甘肃宁县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和宁县、合水、正宁及陕西省旬邑、彬县、长武等县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为宁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定莋县

    西汉置,属越嶲郡。为都尉治。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。西晋改为定苲县,南朝宋又改为定莋县。齐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四川省盐源县东北卫城。西晋时改定苲县。

  • 附国

    古代部落名,为西羌一支。分布于今四川西部和西藏昌都地区。《隋书·西域传》:“附国者,蜀郡西北二千余里,即汉之西南夷也。……其国南北八百里,东南(西)千五百里。”隋大业四年(609)遣使朝贡。《新唐书·

  • 惠山

    即慧山。今江苏无锡市西郊惠山。古称华山、历山、西神山。在江苏省无锡市西郊。有九峰,蜿蜒如龙,又称九龙山。相传因西域僧慧照居此,得名慧山;又以泉水著称,亦称惠泉山。周约20千米。主峰三茅峰,海拔328米

  • 汤站堡

    明置,属定辽右卫。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南汤山城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辽东都司“宁东堡”条下:“汤站堡在险山堡西,其西南与凤凰城接界。”

  • 鲁部河

    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教化三部长官司: 鲁部河在 “司 (治今县西南旧城) 西南三十里。源出礼社江,经司境流入蒙自县之梨花江”。

  • 仍仲宁翁结巴寺

    即札什伦布寺。在今西藏日喀则市南尼色日山下。清《西藏图考》卷3:后藏“有寺曰札什伦布,乃班禅额尔德尼坐床之所,旧名仍仲宁翁结巴寺”。

  • 乌兰户特图克

    即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(百灵庙)西南乌兰忽洞乡。清张穆《蒙古游牧记》卷5喀尔喀右翼部:喀尔喀右翼旗“西至乌兰户特图克”。

  • 淮阳国

    西汉高帝十一年 (前196),立子友为淮阳王,为同姓九国之一。都陈县 (今河南淮阳县)。惠帝元年 (前194) 改为郡。此后或国、或郡。成帝元延末,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、柘城、太康、扶沟、鹿邑等县地。东

  • 鹿胎山

    即今浙江嵊县西北隅城隍山北支。《清一统志 ·绍兴府一》 “剡山” 条下: “其南二里为之鹿胎山,县治跨其麓,宋朱子登眺其上。题曰 ‘溪山第一’。”

  • 南丁河

    即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之南汀河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永昌府孟定土府: “南丁河,自缅宁入,纳无量山水,西南流,纳南卡、南路、南们、南底、南滚诸水,西径府北、折南入阿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