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北京

北京

①十六国夏昌武元年(418),赫连勃勃于长安置南台,以统万城为北京。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。

②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后,以旧都平城为北京。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。

③唐天宝元年(742)改北都为北京。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。五代唐改为西京,寻复为北京;后晋亦以此为北京,皆为陪都。后汉建都于此,亦称北京。

④北宋庆历二年(1042),仁宗为抗拒辽对瓦桥、益津、淤口关及瀛、莫二州(今河北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)“关南”地区的土地要求,表示准备亲征,把真宗亲征时曾驻跸的大名府建为北京。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(旧府城)。

⑤金天眷元年(1138)改上京临潢府为北京,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。天德二年(1150)撤销北京名号。

⑥金贞元元年(1153),因中京大定府在新迁都城中都大兴府(今北京城西南隅)之北,改称北京。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。

⑦明洪武元年(1368)欲定都北宋故都,建开封府为北京(即今河南开封市)。十一年(1378),因漕运难以恢复而撤废。

⑧明永乐元年(1403),改燕王时封地北平府为顺天府,建北京,即今北京市。十九年(1421)迁都顺天府,改为京师。洪熙元年(1425)拟还都应天府(今江苏南京市),仍改京师为北京。正统六年(1441)定北京为首都,复称京师。此后京师之称沿袭至辛亥革命。民国初曾一度改为北平,但自明成祖迁都后,皆俗称北京。


(1)京都名。(1)十六国夏昌武元年(418年)赫连勃勃于长安置南台,以统万城为北京。见《晋书·赫连勃勃载记》。(2)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后,以旧都平城为北京。见《魏书·肃宗记》。(3)唐和五代唐、晋、汉都以它们的发祥地太原府为北京,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一带,跨汾河东西。(4)北宋庆历二年(1042年),仁宗为抗拒辽对关南地区的土地要求,表示准备“亲征”,把真宗亲征时曾经驻跸的大名府建为北京,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八里。(5)金天眷元年(1138年)改上京临潢府为北京,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波罗城。天德二年(1150年),撤销北京名号。(6)金贞元元年(1153年),因中京大定府在西迁都城中都大兴府(今北京城西南隅)之北,改称北京,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北大明城。(7)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以“中原土壤四方朝贡,道里均适”(《明实录·太祖洪武实录》),欲定都北宋故都,建开封府为北京(今河南开封市)。十一年,因漕运难以恢复而撤废。(8)明永乐元年(1403年),成祖将作燕王时的王都北平府建为北京,改府名为顺天府,即今北京市旧城区;十九年,自应天府(今江苏南京市)迁都顺天府,改北京为京师。洪熙元年(1425年),拟还都应天府,仍改京师为北京。正统六年(1441年)定北京为国都,复称京师。此后京师之称历清至辛亥革命不改,但习惯上自明永乐以后相沿都称北京。(2)都邑别称。(1)西晋时,江南人称洛阳为北京,见《晋书·张翰传》。(2)南朝宋时,称丹徒(实指京口,今江苏镇江市)为北京。元嘉二十六年(449年),宋文帝幸丹徒,诏称“朕违北京,二十余载”。见《宋书·文帝纪》。(3)省区名。明永乐元年建北京,撤销北平布政使司,以所领府州县直隶北京,即称这一辖区为北京。十九年定都北京,改称京师,这一辖区亦改称京师。(4)见“北京市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口浪

    在今广西钦州市南海口。《清一统志·广东统部》:龙门协把总驻防于此。

  • 吕香县

    唐贞观元年(627)改平昌县置,属汾州。治所在今山西乡宁县西南五十二里西坡镇附近。八年(634)属慈州。《元和志》卷12吕香县:“因旧吕香镇为名。”五代周显德三年(956)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元年(62

  • 安平郡

    北魏置,属建州。治所在端氏县(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固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阳城、沁水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北魏文帝置,治端氏县(今山西沁水县东北西城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沁水、阳城、安泽等县地。隋开皇三

  • 乌云设治局

    1916年析萝北县置,属黑龙江省黑河道。治所在温河镇(今黑龙江省嘉荫县西北乌云镇)。1929年改为乌云县。1916年由萝北县析置,治温河镇(今黑龙江嘉荫县乌云镇)。1929年升县。

  • 成讨温卫

    明正统八年(1443)析兀者卫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南大有屯固木纳古城。后废。明正统八年(1443年)置。治所今地不详,辖区约今黑龙江省汤原、鹤岗等县市地区。后废。

  • 卡克满设治局

    1937年析巩留县置,属新疆省。治所即今新疆新源县。1939年改为新源设治局。又称恰克满设治局。1939年由巩留县析置,治那里格(今新疆新源县新源镇)。1942年更名新源设治局。

  • 龙镇石

    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十五里秧溪河口,现已没入太平湖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9宁国府:龙镇石“在太平县穰溪东北。下临深潭,冬夏澄澈如一,号麒麟潭。其石高二丈余,世传龙镇水最宜纸”。

  • 大辛庄商代遗址

    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东北十六里大辛庄南。1953年发现。后经发掘,发现房址十二座,水井八眼,墓葬四十二座,出土石、骨、蚌、陶、铜器七百余件。历年出土的青铜器中,有斝、觚、盉等酒器,戈、镞等武器

  • 东清铁路

    即中东铁路。干线从今内蒙古满洲里市经黑龙江哈尔滨市至绥芬河市。支线从哈尔滨经吉林长春至辽宁旅顺。中东铁路曾用名。

  • 侯氏

    春秋周邑。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缑氏镇。《左传》: 昭公二十二年 (前520),“十二月庚戌,晋藉谈、荀跞、贾辛、司马督帅师军于阴、于侯氏、于谿泉”。古邑名。侯,又作缑。春秋周邑。即今河南省偃师市南缑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