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兴郡
十六国北凉段业分敦煌之凉兴、乌泽,晋昌之宜禾三县置,治所在凉兴县 (今甘肃安西县西南)。隋初废。
十六国北凉置,治凉兴县(今甘肃安西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安西县一带地区。北魏废。
十六国北凉段业分敦煌之凉兴、乌泽,晋昌之宜禾三县置,治所在凉兴县 (今甘肃安西县西南)。隋初废。
十六国北凉置,治凉兴县(今甘肃安西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安西县一带地区。北魏废。
隋大业十二年(616)升火井镇置,属临邛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南六十里火井镇。一说在今市西油榨乡。唐属邛州。北宋开宝三年(976)移治平乐镇(今邛崃市西南平落镇),至道三年(997)复移故治。元废入
唐置,在今安徽无为县南七十里长江北岸。《新唐书·杨行密传》: “ (孙) 端、(赵) 晖次采石,行密自糁潭济,端等战不胜。” 北宋属无为县。
在今四川宜宾市北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63叙州: 涪溪 “李嘉谋记云: 黄太史,绍圣初章蔡用事,以前史官得罪,谪安置黔州,二年移戎州,方公之迁以涪州别驾,因自号为涪翁。放浪山水间。初不知有迁谪困侮之
在今四川成都市北十里凤凰山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成都县: 万岁池 “南百步有官源渠堤百余里。天宝二载,令独孤戒盈筑”。
亦作坛木坪。即今四川巫溪县北坛木乡(坛木坪)。清光绪《大宁县志》卷1:坛木坪“(北)一百里”。
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。宋 《淳祐临安志》 卷10: “东自保安水门,向西过榷货务桥,转北过茆山井蒲桥,至梅家桥曰茆山河。” 苏轼 《请开河奏状》 谓 “南抵龙山浙江闸口、北出天宗门”之茆山河,即此。南宋
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山县:圣母砦“在县西百三十里圣母山下,一名取毒砦。俗传有圣母取恶蛇弃之,因名”。
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桐城县 “洪涛山” 条下: “ 《志》 云,县东北十里有鲁硔山,相传鲁肃曾居此。明崇祯十四年,流贼犯境,据鲁硔山焚掠,久之始去。”
东汉改平恩侯国置,属魏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西呈孟乡。三国魏属广平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移治斥漳城(今曲周县东南)。隋复还治呈孟,属武安郡。唐属洺州。金废为镇。古县名。东汉改平恩侯国置,治今河
在今山东惠民县西南四十里。《元和志》卷17厌次县: 通海故关 “在县西南四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