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伊州

伊州

①隋开皇初改和州置,治所在伏流城(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)。四年(584)移治汝原县(今河南汝州市)。大业二年(606)改为汝州。三年(607)改为襄城郡(治所汝原县亦改为承休县)。唐武德四年(621)又改为伊州,贞观元年(627)治所承休县改为梁县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汝州市及汝阳、宝丰、鲁山三县地。八年(634)改为汝州。

②唐初置,治所在马邑县(今云南姚安县东)。后废。

③唐贞观六年(632)改西伊州置,治所在伊吾县(今新疆哈密市)。辖境相当今哈密市境。安史之乱后属吐蕃。大中五年(851)为沙州刺史张义潮收复。北宋时仍称伊州。《宋史·高昌传》:太平兴国六年(981)王延德出使高昌,“次历伊州,州将陈氏,其先自唐开元二年领州,凡数十世,唐时诏敕尚在”。

④唐渤海置,为东平府治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临湖村。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一带。辽废。


(1)隋开皇初改和州置,治伏流县(今河南嵩县东北)。四年(584年)移治承休县(今河南汝州市东),后又移治南汝原县(今汝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汝州、汝阳、宝丰、鲁山、郏县等市县一带。大业初改名汝州,寻改为襄城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为伊州。贞观八年(634年)复名汝州。(2)唐贞观六年由西伊州改名,治伊吾县(今新疆哈密市),辖境相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及伊吾、巴里坤两县地。属陇右道。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占领。大中五年(851年)为沙州人张议潮收复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王延德出使西域时其地尚称伊州。(3)渤海国置,治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临湖村。为东平府治。辽废。(4)即“尹州(2)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四溃山

    亦作四璝山、四隤山。又名四马山。在今江苏江浦县西南,与安徽和县接界。《寰宇记》卷124和州乌江县:“四溃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。项羽既败于垓下,东走至东城,所从唯二十八骑,汉兵追者数千,羽乃引骑因四溃山而

  • 春秋邾邑。在今山东济宁市东。《左传》:昭公十九年(前523),“宋公伐邾,围虫”。同年,邾人、郳人、徐人会宋公,“同盟于虫”,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邾邑。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东。鲁昭公十九年(前523年),宋

  • 束鹿岩

    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束鹿县:束鹿岩“在县(治今辛集市东南新城)北,外隘内广,可容千人。一名三邱古洞。县盖以此岩名”。

  • 白洋河

    ①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一》:白洋河“在宿迁县东南三十五里。自安徽泗州流入,即北潼水之下流也。旧为巨浸,望之如洋,故名”。②又名义井河。即今山东栖霞县、烟台市境之白洋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

  • 铅厂

    即今江西崇义县南四十五里铅厂镇。明正德十四年 (1519) 置巡司于此。集镇名。在云南省巧家县东部。铅厂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30。因清光绪年间在此办铅锌矿得名。产马铃薯、麦类、豆类等。为绵羊主产区。

  • 瑞河

    即今江西锦江下游经高安市一段。因高安旧置瑞州,故水有瑞河之称。

  • 金牙山

    在今新疆霍城县西北。《新唐书·苏定方传》: 显庆间,定方 “勒兵进至双河,与弥射、步真合,距贺鲁所百里,下令阵而行,薄金牙山。方贺鲁将畋,定方纵击,破其牙下数万人”。

  • 朱明阁

    即朱明门。为北魏平城内门阁。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白台“西即朱明阁,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”。

  • 双港

    ①即今江西弋阳县东南双港。清光绪《大清一统舆图》:弋阳县东南有“双港”。②在今湖南岳阳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临湘县:“双港在县西南六十里。源出方山,二流并导,出桃林,逾西井,过罐子口,入洞庭湖

  • 瓜洲

    在今江苏邗江县西南瓜洲镇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7扬州:瓜洲“在江都县南四十里江滨。相传即祖逖击楫之所也。昔为瓜洲村,盖扬子江中之砂碛也。沙渐涨出,其状如瓜,接连扬子渡口,民居其上,唐立为镇”。(1)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