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中国

中国

古时“中国”含义不一:(1)指京师。《诗经·大雅·民劳》:“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。”毛传:“中国,京师也;四方,诸夏也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夫而后之中国,践天子位焉。”《集解》:“刘熙曰:‘帝王所都为中,故曰中国。”(2)指华夏族、汉族地区。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序》:“《小雅》尽废,则四夷交侵, 中国微矣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说齐宣王曾经“欲辟土地,朝秦楚,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”。含义与中土、中原、中夏、中华同。(3)南北朝时代,南朝自称“中国”,而称北朝为索虏;北朝亦自称“中国”,而称南朝为岛夷,都是把自己当成华夏的正统或占据中原地区的美称。(4) 19世纪中叶以来,“中国”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,不作他用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,实行五族共和,简称“中国”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仍简称“中国”。


(1)古时“中国”含义不一:或指国都、京师为“中国”。《诗经·大雅·民劳》:“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。”《毛传》:“中国,京师也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夫而后之中国,践天子位焉。”裴骃《集解》:“刘熙曰:帝王所都为中,故曰中国。”或指华夏族、汉族活动及其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为中国(以其在四夷之中),与四夷对称。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序》:“《小雅》尽废,则四夷交侵,中国微矣。”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,施及蛮貊。”而华夏族、汉族多建都于黄河中游,因称其地为“中国”,与“中原”、“中州”、“中夏”、“中华”含义相同。后来华夏族、汉族活动范围扩大,和夷戎华夏化,黄河下游一带也被称为“中国”。战国时则专指山东诸国为中国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秦为大鸟……垂头中国。”《索隐》:“言欲吞山东。”秦汉以后,随着华夏族、汉族统治地区的扩大,在统一时期多指王朝全部疆域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高帝已定天下,为中国劳苦,故释(赵)佗弗诛。”分裂时期,多指黄河流域,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亮说权曰:‘若能以吴、越之众与中国抗衡,不如早与之绝。’”《晋书·宣帝纪》:“孟达于是连吴固蜀,潜图中国。”19世纪中叶以来,“中国”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,不作他用。(2)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嘉兴县

    三国吴赤乌五年 (242) 改禾兴县置,属吴郡。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市南。隋省入吴县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复置,次年又省。贞观八年 (634) 复置,属苏州。乾宁三年 (896) 移治今嘉兴市。五代初

  • 七贤店

    即今山东临朐县东南十四里七贤乡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《舆图志》:临朐县东南有七贤店铺。

  • 朝城

    在今河南南乐县东韩张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6南乐县 “昌城” 条下: “县东二十五里有故朝城,近山东朝城县界。唐开元中,以此名县。今其地名韩张堡。”

  • 叶镜湖

    即今月镜湖。在云南祥云县东南三十六里公路南侧。五代至宋称叶镜湖,见《南诏野史·段思平传》。

  • 梅溪砦

    在今福建上杭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上杭县: 梅溪砦 “在县东梅溪口。宋置,今废”。

  • 武侯庙

    ①亦称武侯祠或昭烈庙。在今四川成都市区南武侯祠大街北侧。为祭祀诸葛亮的庙宇。②在今四川奉节县东。亦为祭祀诸葛亮之庙宇。唐杜甫 《武侯庙》 诗: “遗庙丹青落,空山草木长。”清钱谦益笺注: “武侯庙,《

  • 金匮山

    又名金紫山。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北隅。明洪武 《无锡县志》 卷2: 金匮山 “周回数十丈,当邑之中,邑之主山也。世传有金匮藏书于山下,为无锡之巨镇,故名”。清置金匮县以此为名。

  • 晋阳

    ①春秋晋邑。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。《春秋》: 定公十三年 (前497),“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”。即此。公元前453年。知伯挟韩、魏攻赵,围晋阳,久攻不能下,赵说服韩、魏,反攻知伯,灭之,三分其地,

  • 广阿泽

    即大陆泽。在今河北任县、巨鹿、隆尧三县间。《魏书·韩均传》:“广阿泽在定、冀、相三州之界,土广人稀,多有寇盗,乃置镇以静之。”《元和志》卷17昭庆县:广阿泽“在县东二十五里。《尔雅》曰:‘晋有大陆。’

  • 阿巴嘎左翼旗

    清顺治八年(1651)置,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。驻地在今内蒙古阿巴嘎旗东南哈拉图(德勒格尔苏木驻地)。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区,1928年属察哈尔省。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1949年与阿巴哈纳尔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