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兴安岭
即小兴安岭。在今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3:东兴安岭山脉“绵亘于江省之东部, 自西北而东南,其北端接于伊勒呼里山脉……迤东南为布伦山,亦称小兴安岭。此山北流之水入黑龙江,南流之水入松花江,东流之水入嫩江,盖三大川之分岭也”。
即“小兴安岭”。
即小兴安岭。在今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3:东兴安岭山脉“绵亘于江省之东部, 自西北而东南,其北端接于伊勒呼里山脉……迤东南为布伦山,亦称小兴安岭。此山北流之水入黑龙江,南流之水入松花江,东流之水入嫩江,盖三大川之分岭也”。
即“小兴安岭”。
唐天宝初 (742) 改长城县置,属姚州。治所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南二十八里七街。《寰宇记》 卷79泸南县: “以在泸水之南为名。” 天宝后废。古县名。唐垂拱元年(685年)置,治今云南省大姚县南。以地在
在今陕西榆林市西。《清一统志·榆林府一》:芹河“源出边外,有湖随山势曲折,两岸芹藻缤纷,故名。东南流入边,又东南入西河”。
在今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西北六十里广南村。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)于此设巡司。
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三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31耀州富平县:“天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两峰相对,类于乳形。”
西汉置,属上谷郡。治所即今河北涿鹿县。西晋改为下洛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涿鹿县。属上谷郡。三国魏改为下洛县。
建置不详。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涢水流域。北周天和二年 (567) 废入唐州。
在今河南正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真阳县: 南龙冈 “在县南三里。势颇高峻,拱峙如屏”。
元置,属松潘宕迭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东北二里静州。明于此置静州长官司。
又名李家谷关。长城关隘之一。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六十里。明于此设提调。清康熙初设把总,后设外委。
①即黄鹤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南三里。《宋书·戴颙传》: “衡阳王义季镇京口,长史张邵与颙姻通,迎来止黄鹄山。” 即此。②一名黄鹤山。即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蛇山。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 郢州: “夏口城据黄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