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上蔡县

上蔡县

①战国韩置,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十里。秦属陈郡。西汉属汝南郡。南朝宋徙治悬瓠城(即今河南汝南县)。北魏神龟三年(520)改置临汝县。

②东汉灵帝析建城县置,属豫章郡。治所即今江西上高县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豫章郡刘昭补注引《豫章记》:“上蔡民分徙此地,立名上蔡。”西晋更名望蔡县。

③北魏置,为汝南郡治。治所在悬瓠城(今河南汝南县)。隋开皇初为豫州治。大业三年(607)改为汝阳县。

④北魏置,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⑤南齐置,为齐兴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市北。北周属汉东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汉东县。

⑥隋大业三年(607)改武津县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即今河南上蔡县。唐属蔡州。元属汝宁府。明洪武初废。四年(1371)复置。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(1)古县名。(1)东汉中平中分建城县置,治今江西省上高县西。属豫章郡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改望蔡县。(2)南朝齐置,治今湖北省钟祥市北。为齐兴郡治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汉东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南省东南部。属驻马店市。面积1504.4平方千米。人口135.9万。辖7镇、18乡。县人民政府驻蔡都镇。古为蔡地。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度于此,为蔡国。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:“武王已克殷纣……封叔度于蔡。”即此。春秋为上蔡邑。战国韩置上蔡县,治今县西南。西汉为汝南郡治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汝宁府上蔡县:“春秋时为楚所侵,迁于新蔡,因以此为上蔡。”南朝宋于县东北部析置武津县。北魏神龟三年(520年)改上蔡县为临汝县。北齐废武津、临汝二县。隋初复置武津县,大业三年(607年)改武津县为上蔡县(治今上蔡县城)。唐贞观年间废,寻复,属蔡州。宋因之。金属镇南军。元、明、清属汝宁府。1913年属豫南道,1914年属汝阳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属信阳专区,1965年属驻马店专区,1969年属驻马店地区,2000年属驻马店市。地处淮河平原,地势平坦,洪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县境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产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、芝麻、油菜籽、烟叶。工业有化肥、机械、纺织、酿酒、砖瓦、制革等。开龚、周遂公路在县城交会。名胜古迹有蔡国故城、十里铺遗址、高岳遗址、光武台遗址、伏羲画卦亭、蔡侯玩河楼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安陆府

    元至元十五年(1278)改郢州置,属河南行省。治所在长寿县(今湖北钟祥市)。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及京山县地。明洪武九年(1376)降为安陆州。嘉靖十年(1531)改为承天府(府治长寿县改名钟祥县)。清

  • 皋兰县

    清乾隆三年 (1738) 置,为甘肃省会及兰州府治。治所即今甘肃兰州市。以皋兰山为名。民国初年为甘肃兰山道治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1941年析城区置兰州市。1955年皋兰县迁治石洞寺 (今皋兰县治)

  • 白关铺

    又名双江口。即今湖南株洲县(渌口镇)东北三十二里白关镇。五代楚马殷据湖南,设白关等五关。南宋以后设铺递,故名。

  • 波罗城

    ①即今河北隆化县。清光绪 《畿辅通志》卷67: 波罗城,“城东南有黄姑屯,即波罗河屯,西为行宫,有巡检千总驻守”。②即辽上京临潢府城。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(林东镇) 南沙里河注入乌力吉沐沦河处。《清一

  • 淮东路

    即淮南东路。即“淮南东路”。

  • 巫郡

    战国楚置, 治所即今四川巫山县。《战国策·楚策》:苏秦说楚威王曰:“楚地西有黔中、巫郡。”秦昭襄王三十年(前277),蜀郡守张若伐楚取巫郡,寻改为巫县。战国楚置。因巫山得名。辖有今湖北省清江中、上游及

  • 三官寺

    亦名三官台。即今湖南慈利县西九十里三官寺乡。三国吴置溇中县于此。集镇名。在湖南省慈利县西部、烂船溪汇入索水处。三官寺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600。始名三官坛,以有祀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神坛得名;后建寺,

  • 朝水

    即今河南邓州市南之刁河。《水经· 淯水注》: 朝水 “出西北赤石山,而东南径冠军县界,又东南径穰县故城南……朝水又东径朝阳县故城北,而东南注于淯水”。

  • 征 (徵) 县

    西汉置,属左冯翊。治所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避难村。东汉废。

  • 东原

    ①《尚书·禹贡》:“东原底平。”郑玄注:“东原,地名,今东平郡即东原。”其地西汉为东平国,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境及东平一带。②在今陕西武功县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至德二载(757),“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军武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