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平寺
在今福建平和县东三十六里文峰乡九层岩峡谷中。唐咸通七年(866)僧义中创建。清末重建。分前后两组,前组有山门、钟鼓楼、大雄宝殿,后组有祖殿、塔殿、斋堂等。塔殿内有明李宓书《重刻唐王讽漳州三平大师碑》等。1937年秋,红三团与红九团在此胜利会师,整编为新四军第二纵队北上抗日。
在今福建平和县东三十六里文峰乡九层岩峡谷中。唐咸通七年(866)僧义中创建。清末重建。分前后两组,前组有山门、钟鼓楼、大雄宝殿,后组有祖殿、塔殿、斋堂等。塔殿内有明李宓书《重刻唐王讽漳州三平大师碑》等。1937年秋,红三团与红九团在此胜利会师,整编为新四军第二纵队北上抗日。
①在今浙江嘉兴市南南湖中湖心岛上。《清一统志·嘉兴府一》: 烟雨楼,“吴越钱元璙建,嗣后相继修茸”。初在湖滨,明嘉靖二十八年 (1549)移建于湖心岛,为城南最胜之景。②在今广东英德市。《舆地纪胜》
在今山东临沂市西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3沂州: 涑水 “源出费县南天井汪,流经 (沂) 州境,又东入于沂水”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)于乌蒙部置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东二十里。辖境约当今云南昭通市及鲁甸、永善、大关、盐津等县地。后至元元年(1335)改属四川行省。 明洪武十五年(1382)改乌蒙府。
1913年改盐边厅置,属四川建昌道。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健康镇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39年改属西康省。1955年仍属四川省。1991年迁治大坪地。在四川省西南部,西邻云南省。属攀枝花市。面积3
在今贵州毕节市东。《清一统志 · 大定府》: 威镇河 “在毕节县东十里。南流入响水河”。
一名倒虎山。或作倒兽山。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南,接蓝田县界。《元和志》卷1渭南县:“倒兽山,一名玄象山。在县东南五十里。王子年隐处也。”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治所在定阳县(今山西吉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后改汾州。金天德三年 (1151) 改慈州复置耿州,治所在吉乡县 (今吉县)。明昌元年 (1190) 改吉州。
旧作孙姑那。即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之宋卡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:“宋卡国在暹罗南少东,由暹罗陆路十七八日,水路东南行顺风五六日可到。疆域数百里。陈伦炯《海国闻见录》作宋脚,缘闽语谓脚为卡,故讹。”
在今青海西宁市西。《新唐书·吐蕃传》:刘元鼎“逾湟水,至龙泉谷,西北望杀胡川,哥舒翰故垒多在”。
即五岭之别称。峤指高而峭之山,五岭之主山均称为峤,如大庾岭称台城峤或东峤。其余又称骑田峤、萌诸峤、越城峤、都庞峤。因此岭南既可称岭峤,亦可称峤南。《新唐书·冯盎传》: “炀帝弑,引其兵逃归。时盗贼多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