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阳山
又作万洋山。古名石含山。在今江西、湖南两省边境,属罗霄山脉中段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酃县“云秋山”条下:“又万阳山,在县西南八十里,周三百里。上多古木怪石。”
又作万洋山。古名石含山。在今江西、湖南两省边境,属罗霄山脉中段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酃县“云秋山”条下:“又万阳山,在县西南八十里,周三百里。上多古木怪石。”
南宋绍兴元年 (1131) 改越州置,为南宋陪都。治所在山阴、会稽二县 (今浙江绍兴市)。以年号为名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(浦江县除外)、曹娥江流域和余姚、慈溪二市西部。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
唐武德二年(619)析巴县地置,属南潾州。治所在今重庆长寿县东北五十里邻村镇。《元和志》卷30乐温县:“因乐温山为名。”九年(626)改属涪州。天宝初属涪陵郡,乾元初复属涪州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)
西周封国。在今安徽六安市东北。《大保簋》铭文云: “王伐录于。 郭沫若 《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》 以为即六。 又见 《录忒卣》、《录伯簋》、 《录簋》 等
北宋置,属黄梅县。即今湖北黄梅县东二十里独山镇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7蕲州: “独木渡在独木镇。”
“疏” 又作 “疎”。在今江西金溪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4抚州府: 疎山 “在金溪县西北五十里。唐有何仙舟弃官隐居读书于此,因号书山。其书堂遗址尚存。中和中创为禅刹,额曰白云。南唐改为疎山”。《清
明天启初以避光宗 (朱常洛) 讳,改洛南县为雒南县,属商州。治所即今陕西洛南县。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64年复改洛南县。古旧县名。本洛南县,明天启元年(1621年)改“洛”为“
即今山东泰安市西渿河。《水经·汶水注》:天门下溪水“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。古者帝王升封,咸憩此水。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,盖古设舍所跨处也”。《水经注疏》:“会贞按:此水在北汶之东。《水道提纲》谓北汶亦曰渿
即今浙江温岭市西十二里温峤镇。明置巡司于此,后废。清置温岭镇。
在今重庆市荣昌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荣昌县: 峰高驿 “在治东,马驿也”。清设峰高铺。
在今广东阳江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阳江县:石鹤山在“县东南三十里。其东为那湖、香炉、苏峒、南坑诸山, 皆险峻。为瑶所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