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七宝山

七宝山

①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三十里,与无为县接界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8无为军:七宝山“在巢县。濡须山谓之东关,七宝山谓之西关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巢县:七宝山在“县东南三十里,与含山县界之濡须山对峙,相距十里。魏人筑西关于此,以拒吴处也”。

②在今浙江杭州市南。宋《淳祐临安志》卷8:“旧有七宝寺”,故名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:七宝“即吴山西南面支峰也”。

③在今福建长汀县东南。宋置上宝场,采银锡,后废。明嘉靖《汀州府志》卷2 《山川》长汀县:七宝山“在县东南,出七宝,故名。下有上宝场。今废”。

④在今江西东乡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6抚州府东乡县:七宝山在“县东十余里。旧常产银、铅,因名”。

⑤在今山东莒县北一百里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5:七宝山“山出金银铜铁铅锡土,凡金银非此土不液,故曰七宝”。

⑥在今湖南浏阳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浏阳县“大围山”条下:七宝山“其山产铅、铁矿,硼砂,青、胆二矾,土黄、吸针石,故名”。


古山名。(1)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区白马巷西、吴山南。以七宝寺得名。山顶有大观台。东麓有三茅宁寿观、白鹿泉,西麓有青霞洞等名胜地。(2)在今安徽省无为县东北,接含山县界。三国魏于此筑西关,隔濡须水与吴所筑濡须山上的东关相对。魏、晋、南北朝为兵争之地。(3)在今山东省莒县北约百里。出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铅、锡、土,凡金、银非此土不液,故名七宝。(4)在今湖南省浏阳市东北。产铅、铁、硼砂、青矾、胆矾、土黄、碱石等七矿,故名七宝。明洪武中曾于此开设铁冶。(5)即“七岩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沅陵郡

    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)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湖南沅陵县西南)。隋废。大业初改辰州复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沅陵县)。唐武德三年(620)废。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年)改通宁郡置,治沅陵县(今属湖南)。辖境

  • 通天山

    即今山西石楼县东南石楼山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汉永和六年 (141),“使匈奴中郎将张耽、度辽将军马续率鲜卑到谷城,击乌桓于通天山,大破之”。胡三省注: “通天山,盖即土军县之石楼山,以其高绝,故曰通天

  • 疏 (疎) 勒国

    又作竭叉、沙勒、佉沙、室利讫、粟多底、可失哈里、哈失哈等。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,属西域都护府。都城在疏勒城 (今新疆喀什市)。《三国志· 乌丸鲜卑东夷传》: “魏兴,西域虽不能尽至, 其大国龟兹、 于窴

  • 萝摩亭

    一名萝藦亭、萝蘑亭、落漠城。在今山西太谷县西北。《水经·洞过水注》: “ (涂) 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,西南径萝蘑亭南,与蒋谷水合。”《元和志》 卷13太谷县: “萝藦亭,俗名落漠城,在县西北十九里

  • 萧塘镇

    即今上海市奉贤县北十里萧塘镇。清光绪《奉贤县志》 卷1: “萧塘旧名秦塘,距治 (今奉城镇) 四十里,后有萧姓居此,渐成市集,遂改今名。”清末太平军曾于此抗击洋枪队。

  • 怀戎堡

    北宋崇宁二年(1103)置,属会州。在今甘肃白银市平川区东南共和乡(打拉池)。明初置千户所于此。成化十年(1474)改名打剌赤堡。古城堡遗址尚存。

  • 五老峰

    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11江州德化县:五老峰“在(庐)山东,悬崖突出,如五人相逐罗列之状”。(1)在山西省永济市东南与芮城县交界处。属中条山。平均海拔 1300 米,最高峰海拔210

  • 辉特南旗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辉特部。驻牧地当在今青海共和县东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青海辉特部: “牧地当巴彦诺尔之南。”

  • 颍川郡

    ①秦始皇十七年 (前230) 置,治所在阳翟县 (今河南禹州市)。西汉高帝五年 (前202) 改为韩国。六年 (前201) 复为颍川郡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、宝丰以东,尉氏、郾城以西,新密以南,叶县、舞

  • 鄮山

    在今浙江鄞县东三十里宝幢乡。《寰宇记》卷98明州鄮县: “汉旧县,居鄮山之阴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11庆元府引 《十道四蕃志》 云: “以海人持货贸易于此,故以名山。”古山名。在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