㟙山
① 一作蜡山。 又名雀山。 在今山东烟台市南㟙山。 清光绪 《登州府志》 卷3: 㟙山 “山麓有温泉”。
②即鹊山。今山东济南市北鹊山。
即“鹊山(2)”。
① 一作蜡山。 又名雀山。 在今山东烟台市南㟙山。 清光绪 《登州府志》 卷3: 㟙山 “山麓有温泉”。
②即鹊山。今山东济南市北鹊山。
即“鹊山(2)”。
在今河北易县西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易州:石兽冈“冈有石如虎,亦曰石虎冈。雹水出于此”。
即今湖北罗田县南浠水上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罗田县:白莲河在“县南五十里。源出英山县,经县境,合蕲水县之兰溪入大江”。
原为王城,战国时加以扩建,称河南城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水东岸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 “考王封其弟于河南,是为桓公,以续周公官职。” 遂为西周君所居。公元前256年,灭于秦。西汉置河南县。(1)在今河南省
在今湖南岳阳市北七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巴陵县:七里山,“宋岳飞讨杨么,屯兵于此”。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,位于郑和群礁西南方,在小现礁西三十七里。为一长条形环礁。中国渔民向称劳牛劳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大觅出礁。1947年改名大现礁。郑资约《南海诸岛地理志略》载:大现礁“礁极狭,南
即今江苏吴县东北二十里阳澄湖。上接吴淞江,东流入昆山市境。明王鏊《姑苏志》卷10:阳澄湖“昆山之水, 皆自阳城湖而入”。
北宋庆历元年 (1041) 置,属晋州。在今山西临汾市南。
①即濠州。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镇西。《元和志》 卷9濠州: “濠字中间误去水,元和三年又加水焉。” 《元史·地理志》 濠州: “阻淮带山,与寿阳俱为淮南之险都,名初从豪,后加水为濠。”②蒙古置,属懿
一作杨官堡。明置,属复州卫。即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羊官堡。明《全辽志》卷2:复州城有“羊官堡”。
又作临菑。即临淄。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