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邹缨齐紫

邹缨齐紫

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:“邹君好服长缨(此指系在颔下的长帽带),左右皆服长缨,缨甚贵。邹君患之,问左右。左右曰:‘君好服,百姓亦多服,是以贵。’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,国中皆不服长缨。”

又“齐桓公好紫服,一国尽服紫。五素不得一紫。桓公患之,……管仲曰:‘君欲止之,何不试勿衣紫也?谓左右曰:吾甚恶紫之臭(气味)。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,公必曰:少却,吾恶紫臭。’公曰:‘诺。’于是日,郎中(郎,即古廊字,此指宫中)莫衣紫,其明日,国中莫衣紫,三三,境内莫衣紫也。”

韩非在这里记述了两个上行下效的小故事:第一个说的是,邹国的国君喜欢佩戴长帽带,周围的人都跟着学,帽带一下子贵起来。邹君问明情况后,把帽带割断了,城中的人看到后,于是都不再戴长帽带了。第二个说的是,齐桓公好穿紫衣服,满城的人都跟上效仿。桓公感到很讨厌,就按管仲的办法去做,首先自己脱下紫衣,见了穿紫衣的就说,我最讨厌紫服的气味。果然三天后境内连一个穿紫衣的也没有了。后因以“邹缨齐紫”比喻上行下效。

南史.儒林传论》:“语云:‘上好之,下必有甚焉者。’是以邹缨齐紫,且以移俗。”这里把“邹缨齐紫”连为一体,其语即本源于上述韩非文。


并列 比喻上行下效。语本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齐桓公好服紫,一国尽服紫,当是时也,五素不得一紫,桓公患之……管仲曰:‘君欲止之,何不试勿衣紫也?’谓左右曰:‘吾甚恶紫之臭。’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,公必曰:‘少却,吾恶紫臭。’公曰:‘诺。’于是日郎中莫衣紫,其明日国中莫衣紫,三日境内莫衣紫也。邹君好服长缨,左右皆服长缨,缨甚贵。邹君患之,问左右,左右曰:‘君好服,百姓亦多服,是以贵。’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,国中皆不服长缨。”《南史·儒林传论》:“语云‘上好之,下必有甚焉者。’是以~,且以移俗。”△多用于描写行为方面。


【词语邹缨齐紫】  成语:邹缨齐紫汉语词典:邹缨齐紫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和乐职

    《汉书.王褒传》:“于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,闻王褒有俊材,请与相见,使褒作《中和》、《乐职》、《宣布诗》(注:此为歌颂政治平和,百官各乐其职,风化远布的诗章),选好事者令依《鹿鸣》之声习而歌之

  • 朝宣室

    源见“宣室召”。指朝见君王。唐独孤及《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御》:“早晚朝宣室,归时道路光。”

  • 狗吠非主

    源见“桀犬吠尧”。喻各为其主。汉 焦赣《易林.咸之泰》:“狗吠非主,狼虎夜扰。”主谓 狗见到不是自己的主人便吠叫。比喻臣奴各忠于其主。语本《战国策·齐策六》:“跖之狗吠尧,非贵跖而贱尧也,狗固吠其非主

  • 韩信将兵

    详见“多多益善”条。【词语韩信将兵】  成语:韩信将兵汉语大词典:韩信将兵

  • 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

    《诗经.小雅.鹤鸣》: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(注:琢磨)玉。”郑玄笺:“他山喻异国。”以上所引为《鹤鸣》诗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末二句,意为:那山上的石头,可以作错刀;那山上的石头,可以琢磨美玉。后用为虚心待人

  • 置醴

    同“设醴”。唐杜甫《八哀诗.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》:“晚年务置醴,门引申 白宾。”【词语置醴】   汉语大词典:置醴

  • 鄂君绣被

    同“鄂君被”。宋钱惟演《无题》诗:“鄂君绣被朝犹掩,荀令熏炉冷自香。”【典源】 汉·刘向《说苑·善说》:“襄成君始封之日,衣翠衣,带玉剑,履缟舄,立于流水之上,大夫拥钟锤县,令执桴号令,呼‘谁渡王者于

  • 到尾蔗

    源见“渐入佳境”。喻从始至终都好。到,通“倒”。清唐孙华《同年王令诒至山中坐谈有感》诗:“宦味难期到尾蔗,官阶犹有压头薪。”

  • 瓜样枣

    源见“枣大如瓜”。指珍奇的果实或食品。宋刘克庄《贺新郎.题蒲涧寺》词:“不是世无瓜样枣,便有来、肯饱痴儿腹。聊举酒,笑相属。”

  • 歌声遏云

    同“歌遏行云”。宋王之道《长相思.桃花春》词:“桃杏妖娆如个人,歌声清遏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