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远交近攻

远交近攻

战国后期范雎为秦国筹画的一种外交策略,即联合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。公元前272年,范雎自魏入秦。次年,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。他说,大王您越过韩、魏领土而攻打强齐,不是好计策。出兵少,对齐国不构成威胁;出兵多了,则为秦国所力不能支。得了土地,秦国又不能占有,反而肥了韩、魏。您不如连结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,所得土地不论多少,都会为秦国所有。现在舍近而攻远,实在是很笨的法子。他的这一建议为秦王所采纳,从而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。

【出典】:

战国策·秦策》三《范雎至秦》:“雎曰:‘大王越韩、魏而攻强齐,非计也。少出师,则不足以伤齐;多之则害于秦。……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缪乎?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朱熹《答王南卿》:“在彼不失为远交近攻之计,而外假存亡继绝之名,又足以使之怨我而德彼,亦其狡计之过人也。”


并列 结交距离远的国家,攻打邻近的国家。战国时范睢为秦国制定的一种外交策略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则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谬乎?”也用以泛指待人处世的方法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门外文谈》:“其中有的原是文言余孽,借此先来打击当面的白话和翻译的,就是祖传的‘~’的老法术。”△用于交往方面。


解释交:结交,结盟。攻:进攻,攻占。结交远处的国家,进攻邻近的国家。本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。后也用来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。

出处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缪乎?”

范雎本来是魏国人,他随从须贾出使齐国时,受到齐襄王的赏赐,须贾非常生气,以为他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。回国后,须贾向魏国的宰相魏齐报告了这事,魏齐将范雎打得半死,扔在厕所里。范雎装死逃出了魏国,化名张禄进入秦国,游说秦昭王。他对秦昭王说:“在对外政策方面,大王不如结交远处的国家、进攻邻近的国家。假如这样,那么得到一寸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寸,得到一尺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尺。现在不攻邻近的国家而去攻打远处的国家,恐怕有点不对头啊。”秦昭王在他的建议下攻占邢丘,使魏国主动请求成为秦国的附庸。秦昭王四十一年(公元前266年),秦昭王拜范雎为自己的宰相。

例句

远交近攻是春秋战国时一些诸侯国常用的外交策略。


【词语远交近攻】  成语:远交近攻汉语词典:远交近攻

猜你喜欢

  • 严家无格虏

    待下严厉的家庭里,没有傲上而不服管教的奴仆。《史记.李斯列传》:“故韩子曰:‘慈母有败子,而严家无格虏’者,何也?则能罚之加焉必也。”格虏,《韩非子.显学》又引作“悍虏”。

  • 羽林子

    同“羽林士”。唐李颀《塞下曲》:“千骑黑貂裘,皆称羽林子。”【词语羽林子】   汉语大词典:羽林子

  • 悲摇落

    源见“悲秋”。指对萧瑟秋景而感伤。宋黄机《满江红》词:“万灶貔貅,便直欲、扫清关 洛……且莫令、榆柳塞门秋,悲摇落。”

  • 自倒中郎屣

    源见“倒屣延宾”。谓热情迎客。清孙枝蔚《喜周元亮司农生还次龚孝升总宪韵》之十:“自倒中郎屣,公然四座惊。”

  • 分庭伉礼

    亦作“分庭抗礼。”以平等、相当的礼节相见。古代礼节,宾客与主人相见时,分别站在庭院的两边,相对行礼,以平等的地位相待,故称。《庄子.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《史记.货殖列

  • 回头是岸

    佛教谓人只要觉悟,便能登上彼岸,获得超度。后亦多比喻悔过自新。元代无名氏《来生债》:“兀那世间的人,那贪财好贿,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,何不早结善缘也。”见“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”。元·刘君锡《来生债》1折

  • 等夷之志

    《诗.大雅.桑柔》“贪人败类”郑玄笺:“类,等夷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类者,比类,故为等夷,谓尊卑齐平朝廷之人。”后因以“等夷之志”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。《北史.周宗室传论》:“及文后崩殂,诸子冲幼,群公怀

  • 羽林孤儿

    源见“羽林骑”。汉武帝建“羽林骑”后,取从军死事的子孙养于羽林军中,官教以五兵,号“羽林孤儿”。唐王维《为羽林将军祭武大将军文》:“北门伊何?国之重寄。羽林孤儿,旄头突骑。”【词语羽林孤儿】   汉语

  • 乐祸子颓

    《左传.庄公二十年》:“冬,王子颓享五大夫,乐及徧舞。郑伯闻之,见虢叔曰:“寡人闻之,哀乐失时,殃咎必至。今王子颓歌舞不倦,乐祸也。夫司寇行戳,君为之不举,而况敢乐祸乎?奸王之位,祸熟大焉?临祸忘忧,

  • 老子痴顽

    源见“长乐老”。老年人借以自我谦称痴顽。宋陆游《遣兴》诗:“老子痴顽惯转蓬,残年懒复问穷通。”【词语老子痴顽】   汉语大词典:老子痴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