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诗礼发冢

诗礼发冢

庄子.外物》:“儒以《诗》、《礼》发冢,大儒胪(lú从上传语告下)传曰:‘东方作矣,事之何若?’小儒曰:‘未解裙襦(rú短衣),口中有珠。’‘《诗》固有之曰:“青青之麦,生于陵陂,生不布施,死何含珠为?”接其鬓,压其频(huì颔下须)。’儒以金椎控其颐,徐别其颊,无伤口中珠。”

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《诗经》、《周礼》为据,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,后以“诗礼发冢”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。

唐.李白《古风》其三十:“大儒挥金椎,琢之诗礼间。”


见“诗书发冢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庄子·外物》:“儒以诗礼发冢。大儒胪传曰:‘东方作矣,事之何若?’小儒曰:‘未解裙襦,口中有珠。’‘《诗》固有之曰:“青青之麦,生于陵陂。生不布施,死何含珠为?”接其鬓,压其(huì)而以金椎控其颐, 徐别其颊,无伤口中珠!’”

【今译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。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:“东方已经发白,事情干得怎样了?”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:“裙子短衣还未解开,口中含有珠玉。”大儒生又说:“《诗》中本来就说过:‘青青的麦苗,生长在山坡。生时不施舍,死含珠为何?’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,按住胡须,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,慢慢撬开两颊,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!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。

【典形】 大儒挥金槌、发冢、金椎控颐、胪传发冢、麦青青、儒发冢、诗书发冢。

【示例】

〔大儒挥金槌〕 唐·李白 《古风》之三十:“大儒挥金槌,琢之诗礼间。”

〔发冢〕 宋·陆游《行饭至湖上》:“只道诗书能发冢,岂知博簺亦亡羊?”

〔金椎控颐〕 宋·苏轼《次韵王廷老》之一:“请看平日衔杯口,会有金椎为控颐。”

〔胪传发冢〕 清·王夫之《拟阮步兵述怀》:“谁从江汉生,胪传发冢砌。”

〔麦青青〕 宋·苏轼《和刘道原寄张师民》:“相夸绶若若,犹诵麦青青。”

〔儒发冢〕 清·丘逢甲《次韵答周立之》:“乱世诗书儒发冢,中原旗鼓将登台。”

〔诗书发冢〕 宋·王安石 《骊山》:“王陵珠玉归人世,却为诗书发冢多。”


【词语诗礼发冢】  成语:诗礼发冢汉语词典:诗礼发冢

猜你喜欢

  • 唯命是从

    亦作“唯命是听”。原指执行命令,不敢违反。后则泛指跟在他人后面,叫怎样就怎样的种种表现。公元前597年,楚庄王以郑国背盟向晋而率师伐郑。三个月后,攻克郑国国都。郑襄公脱去上衣,牵着羊以迎接楚王,说,我

  • 莫愁艇子

    《乐府诗.莫愁乐》:“莫愁在何处?莫愁石城西。艇子打两桨,催送莫愁来。”这首诗是写石城歌女莫愁的爱人正急切地等待莫愁划着小艇到来,愉快地相会。后世诗人常借此事,吟咏抒发爱情的离合悲欢情怀。唐.李商隐《

  • 莱彩承欢

    同“莱衣彩戏”。清张问陶《送韩树屏侍御省亲归长寿即题秋江归棹图》诗:“叹我潘舆方送别,羡君莱彩去承欢。”

  • 习家池

    《世说新语.任诞》:“山季伦为荆州,时出酣畅,……高阳池在襄阳”南朝梁.刘孝标注引《襄阳记》曰:“汉侍中习郁于岘山南,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,池边有高堤,种竹及长楸,芙蓉菱芡浮水,是游宴名处也。山简每临此

  • 碣石东巡

    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:“二十九年,始皇东游。……登之罘,刻石。……旋,遂之琅玡,道上党入。”“三十二年,始皇之碣石,使燕人卢生求羡门、高誓。刻碣石门。坏城郭,决通堤防。”秦始皇于三十二年,东巡到碣石,

  • 于青菜

    《清朝野史大观》:“于成龙在制府署,日惟啖青菜,江南人或呼为‘于青菜’”。清.王培荀《听雨楼随笔》,近人易宗夔《新世说》所载略同。清于成龙因日啖青菜,故人呼之为“于青菜”。后喻清廉官吏。《求是》一九八

  • 过章台

    源见“走马章台”。指游冶追欢买笑。元马致远《集贤宾.思情》曲:“柳叶眉儿好,等你过章台。”

  • 谢公墩

    一名“谢安墩”,晋代谢安居住的地方。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南蒋山的半山上。宋代的王安石也曾在这里居住过。《金陵图经》:“谢安石住半山,有墩,曰‘谢公墩’。”【词语谢公墩】   汉语大词典:谢公墩

  • 旌阳

    《太平广记》卷十四引《十二真君传.许真君》载:晋许逊曾任蜀 旌阳县令,他曾学道于大洞君吴猛,后因晋室乱而弃官东归。相传于东晋 孝武帝太康二年,在洪州 西山全家升仙而去。后以“旌阳”指许逊,为咏仙之典。

  • 陋巷箪瓢

    《论语.雍也》:“贤哉回也!一箪(箪,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)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孔子赞扬他的学生颜回以穷苦人用的竹篮子盛饭,用瓢饮水,住在简陋的街巷里,这是别人难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