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衣钵相传

衣钵相传

衣指佛教僧尼的袈裟,钵指僧尼的食器。中国佛教禅宗的师徒传授便是以这两种物品为表征的,因此称为“衣钵相传”,后泛指师徒之间的继承关系。出自菩提达摩的事迹。菩提达摩(?-528或536年),相传为南天竺人。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。南朝宋末泛海到广州,又往北魏洛阳。后住嵩山少林寺,面壁九年进行禅修。后遇慧可,授以《楞伽经》四卷。慧可承受了他的心法和衣钵,成为禅宗二祖。以后这套衣钵便成为禅宗门中继承关系的主要信物。

【出典】:

旧唐书》卷191《神秀传》5109页:“昔后魏末,有僧达摩者,本天竺王子,以护国出家。入南海,得禅宗妙法,云自释伽相传,有衣钵为记,世相付授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60回:“世上既有‘缠足大仙’,自然该有‘赤足小仙’,这是衣钵相传,亦非偶然。” 清·佚名《仙侠五花剑》11回:“他娘知道她将来是个胜于其母的俏女,便从她垂髫的时候,把自家的衣钵一一传授于她,十三岁学得琵琶,就有人不惜重金梳栊而去。”


主谓 衣,指僧尼穿的袈裟;钵,指僧尼化缘的盛具。中国佛教禅宗师父将道法传授给徒弟时,常常行授予衣钵的仪式。语本《旧唐书·神秀传》:昔后魏末,有僧达摩者,本天竺王子,以护国出家入南海,得禅妙法,云自释迦相传,有衣钵为记,世相付授。后泛指师徒间思想、学术、技艺等方面的继承。梁启超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:“其所以~,为希学之正统者,盖有由也。”△现多用于学说、技术的师徒传授。


【词语衣钵相传】  成语:衣钵相传汉语词典:衣钵相传

猜你喜欢

  • 愿作宜僚

    《左传.昭公二一年》:“宋华费遂生华䝙、华多僚、华登,䝙为少司马,多僚为御士,与䝙相恶,乃谮诸公曰:‘䝙将纳亡人。’亟言之,公曰:‘司马以吾故,亡其良子。死亡有命,吾不可以再亡之。’对曰:‘君若爱司马

  • 伻图

    《书.洛诰》:“伻来,以图及献卜。”谓遣人绘图。宋张士逊《忆越州》诗之一:“霜缣若得一千幅,伻图何必乘兰舠。”引申为规划。宋周煇《清波杂志》卷三:“建康创建府治,石林委府僚伻图再三,不叶意。”【词语伻

  • 挥麈柄

    同“挥麈”。唐杨巨源《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》诗:“闲言挥麈柄,清步掩蜗庐。”清唐孙华《喜姜西溟及第》诗:“粝饭常同啜菜羹,清言不厌挥麈柄。”

  • 肩墙

    同“及肩墙”。晋潘岳《河阳庭前安石榴赋》:“士阶无等,肩墙唯浅。”【词语肩墙】   汉语大词典:肩墙

  • 三军白首,千里流血

    参见:太阿破敌

  • 卞和三献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喻怀才难遇。唐韩愈《孟生诗》:“卞和试三献,期子在秋砧。”

  • 探汤

    《论语.季氏》:“孔子曰:‘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’”孔子曾以用水去试水冷热来比喻躲避邪恶。如手伸进热水,必然立即退出。后遂用为避恶迅速之典。唐.韦庄《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》诗:“中原初纵燎,下

  • 巧诈不如拙诚

    机巧诈伪不如笨拙诚实。语出《韩非子.说林上》:“故曰:巧诈不如拙诚。乐羊以有功见疑,秦西巴以有罪益信。”《资治通鉴.魏纪.明帝太和六年》:“《傅子》曰:‘巧诈不如拙诚,信矣。”主谓 巧伪奸诈不如笨拙而

  • 油壁车

    《玉台新咏》卷十《钱塘苏小小歌》:“妾乘油壁车,郎骑青?马。何处结同心,西陵松柏下。”油壁车以油涂饰车壁,一般为女子所乘。因《钱塘苏小小歌》中有“妾乘油壁车”语,故后用为咏苏小小的典故,也可用以咏妓女

  • 祝网三驱

    源见“网开三面”、“三驱”。为帝王广施仁德的典故。明詹同《出猎图》诗:“焉知祝网三驱意,但醉氍毹紫塞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