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绣衣持斧

绣衣持斧

汉武帝时,在泰山、琅玡等郡发生了百姓聚众造反等事件,地方官府缉捕镇压不力。汉武帝派遣暴胜之等人,以直指使者身分穿上锦绣官袍,手执利斧,率兵镇压。“直指”意为处事公正,不循私情;“绣衣”表示朝廷派遣的尊宠近臣。后因以“绣衣”或“持斧”作为御史的代称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6《武帝纪》204页:“泰山、琅玡群盗徐敦等阻山攻城,道路不通。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。”另《汉书》卷19《百官公卿表》725、726页:“侍御史有绣衣直指,出讨奸猾,治大狱,武帝所制,不常置。”服虔注曰:“指事而行,无阿私也。”颜师古注曰:“衣以绣者,尊宠之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王维《送丘为往唐州》:“朝端肯相送,天子绣衣臣。” 唐·杜甫《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》:“绣衣春当霄汉立,彩服日向庭帏趋。” 唐·岑参《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》:“还家锦服贵,出使绣衣香。” 唐·刘长卿《李侍御河北使回至东京相访》:“却讶绣衣人,仍交布衣士。” 唐·韦应物《送陆侍御还越》:“绣衣过故里,骢马辉四邻。” 唐·杨巨源《太原赠李属侍御》:“春风走马三千里,不废看花君绣衣。” 唐·杜牧《许七侍御弃官东归》:“天子绣衣吏,东吴美退居。” 唐·罗隐《淮南送卢端公归台》:“朱绂两参王俭府,绣衣三领杜林官。” 宋·葛胜仲《临江仙》:“九天持斧客,来作绣衣人。” 元·萨都剌《上内台治书阿鲁图立先莹石》:“獬豸峨冠侍紫皇,绣衣玉斧破炎荒。” 清·袁枚《寄西川方伯徐芷亭同年五十四韵》:“屏藩龙节重,玉斧绣衣鲜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经嘲笥腹

    源见“孝先便腹”。指弟子嘲笑老师懒读好睡。宋许月卿《次周尚书》诗之一:“幸免五经嘲笥腹,可无百尺进竿头。”

  • 西台朱鸟

    源见“西台痛哭”。喻指为国捐躯者的忠魂。清 丘逢甲《拜大忠祠回咏木棉花》诗:“锦绣江山春一统,西台朱鸟莫哀吟。”

  • 东山佩玦

    《左传.闵公二年》:“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(北狄一支系,在今山西垣曲一带。)……大子帅师,公衣之偏衣(偏衣,以背缝中分,左右异色,故曰偏,半同公服色),佩之金玦(金玦,青铜做成像玉玦之佩饰,起兵

  • 楚雨

    同“楚峡行云”。宋晁端礼《醉蓬莱》词:“粉淡香浓,翠深红浅,是那回梳裹。楚雨难成,巫云易散,依前惊破。”【词语楚雨】   汉语大词典:楚雨

  • 和峤专车

    《晋书.和峤传》:“和峤字长舆,汝南西平人也……有盛名于世。朝野许其能正风俗,理人伦……迁中书令,帝深器遇之。旧监令共车入朝,时荀勖为监,峤鄙勖为人,以意气加之,每同乘,高抗专车而坐。乃使监令异车,自

  • 人己一视

    对人对己同等看待。宋代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二:“盖己为侍从台谏,则能攻宰相之失;己为宰相,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。此正无意无我,人己一视之道。”主谓 待他人就像待自己一样。比喻公正无私。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

  • 连城璧

    西汉.司马迁《史记.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”战国时,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“和氏璧”,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换此璧,因其价值连城,故称“连城璧”

  • 马革包尸

    同“马革裹尸”。明朱鼎《玉镜台记.系狱》:“吾儿今死王事呵,纵然马革包尸,国史清名无玷。”

  • 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

    《战国策.燕策二》:“赵且伐燕,苏代为燕谓惠王曰:‘今者臣来,过易水,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拑其喙。鹬曰:“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”蚌亦谓鹬曰:“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鹬。”两者不肯

  • 七尺

    人的高度约相当于古尺七尺,因作为人身的代称。又说作“七尺之躯”。《荀子.劝学》:“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,口耳之间,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”南朝梁沈约《齐太尉王俭碑铭》:“倾方寸以奉国,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