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矍铄翁

矍铄翁

后汉书.马援传》:“(马援)时年六十二,(光武)帝愍其老,未许之。援自请曰:‘臣尚能被甲上马。’帝令试之。援据鞍顾眄,以示可用。帝笑曰:‘矍铄哉是翁也!’”

矍铄,老年精神健旺。后以“矍铄翁”称精神健旺的老人。

唐.李白《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》诗:“愧无秋毫力,谁念矍铄翁。”


【典源】《东观汉记·马援》:“马援,字文渊,建武二十四年,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溪蛮夷,深入,军没。援因复请行。时年六十二,帝愍其老,未许之。援自请曰:‘臣尚能披甲上马。’帝令试之。援据鞍顾眄,以示可用。帝笑曰:‘矍铄哉,是翁也!’遂遣援。” 《后汉书·马援列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 (字文渊) 南征屡建功业,在刘尚征伐武陵五溪蛮夷失败后,他又主动请求带兵出征。当时他年已六十二岁,光武帝照顾他年老,没有允许。马援表示:“我仍能披甲上马。”光武帝让他试试。马援骑在鞍上左右顾盼,显示自己仍可征战。光武帝笑着说:“这老翁真有精神啊!”于是派马援出征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示人老但壮心犹在,思建勋业。

【典形】 据鞍、矍铄、矍铄翁、马援据鞍、翁矍铄。

【示例】

〔据鞍〕 宋·陆游 《寄陶茂安监丞》:“永州太守鬓毛残,矍铄犹能起据鞍。”

〔矍铄〕 宋·刘筠《旧将》:“秋来从猎长杨榭,矍铄犹能一据鞍。”

〔矍铄翁〕 唐·李白《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》:“愧无秋毫力,谁念矍铄翁。”

〔马援据鞍〕 北周·庾信《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》:“虽复廉颇强饭,马援据鞍,求欲报恩,何能为役?”

〔翁矍铄〕 清·黄景仁《贺新凉·寿州遇桐城吴竹亭丈话旧》:“闻说东山丝竹尽,谁恸西州门路。翁矍铄,依然如故。”


【词语矍铄翁】   汉语词典:矍铄翁

猜你喜欢

  • 庑下梁鸿

    源见“梁鸿赁庑”。指赁屋而居,劳作而食的贤士。清 王庆澜《八不就.咏怀》套曲:“忒可怜生,忒可憎生,还不是庑下梁鸿,只算做一点点浮萍。”

  • 郑风

    同“郑公风”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.渐江水》:“弘少以苦节自居,恒躬采伐,用贸粮膳,每出入溪津,常感神风送之,虽凭舟自运,无杖楫之劳,村人贪藉风势,常依随往还。有淹留者,徒辈相谓:‘汝不欲及郑风邪?’其

  • 三韭鲑

    同“三韭饭”。清赵翼《遣兴》诗之四:“一裘狐自雄衣桁,三韭鲑常富食单。”

  • 位屈道伸

    汉.孔鲋《孔丛子》卷上“抗志”:“曾申(注:曾参之子)谓子思曰:‘屈己以伸道乎?抗志以贫贱乎?’子思曰:‘道伸,吾所愿也,今天下王侯孰能哉?与屈己以富贵,不若抗志以贫贱。屈己则制于人,抗志则不愧于道。

  • 却扫

    同“闭门却扫”。清钱谦益《移居》诗之八:“却扫何须愁剥啄,萧闲并可谢樵渔。”【词语却扫】   汉语大词典:却扫

  • 王乔鹤

    源见“王乔控鹤”。指仙鹤。唐杜甫《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》诗之二:“范蠡舟扁小,王乔鹤不群。”

  • 欲知其人视其友

    想要了解那人就看他所交的朋友。语出《韩诗外传》卷八:“欲知其子视其母,欲知其人视其友,欲知其君视其所使。”唐.马总《意林》卷五引《邹子》:“欲知其人视其朋友。蒺藜在田,良苗无所措其根;佞邪在朝,忠直无

  • 九万抟扶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喻胸怀壮志,奋发有为,建立伟业。唐袁皓《及第后作》诗:“九万抟扶排羽翼,十年辛苦涉风尘。”

  • 千里移檄

    以日行千里的快速,传送紧急文件。《后汉书.李固传》:“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。赐等惧罪,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,冀为千里移檄,而固持之愈急。冀遂令徙固为太山太守。”偏正 传通告、文书于千里之外。《后汉书·

  • 糟糠不厌

    糟糠:旧指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糠皮等粗劣食物。厌( ㄧㄢ yān ):足。 就连糟糠之类食物也常感不足。 形容穷困到极点。语出《战国策.韩策八》:“一岁一收,民不厌糟糠。”后多引作〔糟糠不厌〕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