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相马九方皋

相马九方皋

源见“方皋相马”。借指善于辨别真才的有识之士。宋陈与义《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》之四:“意足不求颜色似,前身相马九方皋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列子·说符》:“秦穆公谓伯乐曰:‘子之处长矣,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?’伯乐对曰:‘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。天下之马者,若灭若没,若亡若失。若此者绝尘弭 (mi) �� (zhe) 臣之子皆下才也,可告以良马,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。 臣有所与共担纆 (mo) 薪菜者,有九方皋,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。’穆公见之,使行求马。三月而反,报曰:‘已得之矣,在沙丘。’穆公曰:‘何马也?’对曰:‘牝而黄。’使人往取之,牡而骊。穆公不说 (悦),召伯乐而谓之曰:‘败矣,子所使求马者! 色物、牝牡尚弗能知,又何马之能知也?’伯乐喟然太息曰:‘一至于此乎!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。若皋之所观天机也,得其精而忘其粗,在其内而忘其外; 见其所见,不见其所不见; 视其所视,而遗其所不视。若皋之相者,乃有贵乎马者也。’马至,果天下之马也。”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亦载,文大略同,“九方皋”作“九方堙”。他书另有作“九方歅。”

【今译】 秦穆公对伯乐说:“您年纪大了,儿子中有懂得相马可去找马的人吗?”伯乐答道:“良马可以从筋骨外表看出来。而天下之马,难以描绘,无法言传。像这样的马人世罕见。我的儿子都是凡庸之辈,可以教给他们相良马,不能教给相天下之马。我有个一起担柴挑菜的朋友,名叫九方皋,他相马不在我之下。”穆公于是召见九方皋,派他去找马。三月后九方皋回来,报告说:“马已找到,在沙丘。”穆公问:“是什么马?”答道:“黄色母马。”派人取回,却是黑色的公马。穆公很不高兴,召来伯乐对他说:“真糟糕,您推荐的这个找马的人,他连颜色、牝牡都分不清,又怎么会相马呢?”伯乐感慨万分,说:“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! 这简直是胜过我千万倍了呀。像九方皋的相马,所观察的是马的内在本质,掌握它的精髓而忽略它的表面皮毛,注意它的实质而忘却它的外形; 只看见应看见的,把不必要看的都不看; 只观察需要观察的,而将不用观察的都省略掉。像九方皋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,又岂止适用于相马呢。”马取回,果然是天下之马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精于鉴别、品评的行家高手; 也以“牝牡骊黄”等借事物的表面现象,或指良马。

【典形】 不知牝牡、黄骊、九方、九方皋、九方歅、骊黄、骊黄牝牡、牝牡骊黄、忘牝牡、相马九方皋、牝牡黄骊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知牝牡〕 清·杨潮观《荀灌娘围城救父》:“说咱是千里驹儿忒恁好,早瞒过他不知牝牡的九方皋。”

〔黄骊〕 清·黄遵宪《石川鸿斋偕僧来谒》:“九方何必分黄骊,两兔安能辨雄雌。”

〔九方〕 南朝梁·张率《走马引》:“九方惜未见,薛公宁所知。”

〔九方皋〕 宋·黄庭坚《过平舆怀李子先》:“世上岂无千里马,人中难得九方皋。”

〔九方歅〕 清·刘献廷《赠向语可》:“秋水欣逢东海若,马蹄难遇九方歅。”

〔骊黄〕 元·揭傒斯《曹将军下槽马图》:“画图恍惚余骊黄,华山之阳春草长。”

〔骊黄牝牡〕 明·凌云翰《阵居中进马图》:“骊黄牝牡不易索,九方皋后知何人。”

〔牝牡骊黄〕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若人之妍媸然,当赏识于牝牡骊黄之外耳。”

〔忘牝牡〕 明·徐渭《吴使君马》:“方皋老眼还尘垢,群里徒夸忘牝牡。”

〔相马九方皋〕 宋·陈与义《和张规臣水墨梅》之四:“意足不求颜色似,前身相马九方皋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高枕而卧

    《战国策.魏策一》:“为大王计莫如事秦。事秦,则楚韩必不敢动。无楚韩之患,则大王高枕而卧,国必无忧矣。”《战国策.齐策四》:“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。请为君复凿二窟。”孟

  • 如汤沃雪

    象用热水浇到雪上,意思是极易溶化。《文选.枚乘.七发》:“小饭大歌如汤沃雪。”歠( ㄔㄨㄛˋ chuò 辍):饮。后人形容事情容易解决的,叫“如汤沃雪”,又作“如汤灌雪”、“如汤浇雪”。述宾 好像

  • 天台重访

    同“重来天台”。明阮大铖《燕子笺.写像》:“幸喜茂陵才子霍秀夫,向曾韦曲相逢,近又天台重访。”

  • 季子敝裘

    源见“季子貂敝”。形容功名未遂,失意穷困。明徐孚远《交行摘稿.遣怀》诗之一:“便拟相如怀璧反,谁怜季子敝裘归?”【词语季子敝裘】   汉语大词典:季子敝裘

  • 荷畚洛阳

    源见“洛阳货畚”。指士子不遇,为生计奔走。唐王昌龄《咏史》诗:“荷畚至洛阳,杖策游北门。”

  • 京兆扫

    同“京兆画眉”。宋袁去华《念奴娇.次郢州张推韵》词:“老手为拂春山,休夸京兆扫,宫眉难学。”此用以形容人善于画眉。

  • 激薄停浇

    激:阻遏。浇:薄。阻止浮薄的社会风气。南朝梁明山宾的故事。明山宾,字孝若,平原(今山东省平原西北部)人。为人儒雅忠厚,7岁能言玄礼,13岁博通经传。累官东宫学士(官名·南北朝以后,负责文学撰述。)兼国

  • 歌骊驹

    《汉书.王式传》:“〔式〕既至,止舍中,会诸大夫博士,共持酒肉劳式,皆注意高仰之。博士江公世为《鲁诗》宗,至江公著《孝经说》,心嫉式,谓歌吹诸生曰:‘歌《骊驹》。’式曰:‘闻之于师:客歌《骊驹》,主人

  • 不稼不穑,取禾三百

    稼:种植。穑( ㄙㄜˋ sè ):收割。 不从事农业劳动,却取得稻子三百束之多。 常用以表示对不劳而获者的控诉。语出《诗.魏风.伐檀》:“不稼不穑,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宋.孙因《蝗虫辞》:“一筵之

  • 以椎解环

    源见“齐后破环”。指战国末齐君王后以椎椎破玉连环事。清俞正燮《癸巳存稿.酷儒莠书》:“其意盖仿齐君王后以椎解环,不知环即解,乱丝斩之仍不治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