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犬牙相制

犬牙相制

此典指宋昌对汉文帝说,高祖刘邦封亲属当各地的王,使他们地界相连,如犬牙上下交错,可以互相牵制。汉文帝(前202——前157年),姓刘名恒,是高祖刘邦的中子。刘邦破陈豨(xī西)军,定代(今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和山西省东北部地区)地,立刘恒为代王。刘邦死后,吕后专权,她的亲属从各方面把持朝政。公元前180年,吕后病死,大臣周勃、陈平等诛灭诸吕,决定迎接代王刘恒为汉皇帝。刘恒询问左右群臣之意见,有些大臣认为:朝廷内都是高祖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,善于用兵,惯使诈谋,口头上说迎接大王,其实不可轻信,希望大王托病不去,以观察事态之变化。但中尉(管京城治安的武官)宋昌(楚将宋义的孙子,曾随刘邦起兵反秦)进言说:“群臣之意见都是不对的。当秦末朝政腐败时,各国诸侯和各地英雄豪杰都纷纷起兵,当时自以为能得天下之人数以万计,然而最终登上天子宝座的,只有刘氏一人,天下豪杰已断绝了做皇帝的念头,这是第一点。高祖封刘氏子弟为王,封地犬牙交错,互相制约,这便是人们所说坚如大石的宗族,天下都已信服刘氏势力之强大,这是第二点。汉朝建立以来,废除了秦朝的苛政,制定了新的法令,对人民施行恩德,老百姓个个安分守己,人心难以动摇,这是第三点。大王年又居长,贤德圣明,仁爱孝顺,天下闻名,所以朝廷大臣们顺应天下人心,要迎立大王为皇帝,请大王不要有什么疑虑。”刘恒听宋昌说话有理,于是进京继位了汉皇帝。后以此典比喻多种力量互相牵制、互相制约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0《孝文本纪》413、414页:“中尉宋昌进曰:‘群臣之议皆非也。夫秦失其政,诸侯豪桀并起,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,然卒践天子之位者,刘氏也,天下绝望,一矣。高帝封王子弟,地犬牙相制,此所谓盘石之宗也,天下服其强,二矣。汉兴,除秦苛政,约法令,施德惠,人人自安,难动摇,三矣。大王又长,贤圣仁孝,闻于天下,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,大王勿疑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汉·班固《汉书·中山靖王刘胜传》:“诸侯王自以骨肉自亲,先帝所以广封连城,犬牙相错者,为盘石宗也。”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诸葛恪传》:“又弟所在,与贼犬牙相错。” 唐·刘禹锡《郎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》:“新恩共理犬牙地,昨日同含鸡舌香。” 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:“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” 元·脱脱等撰《宋史·俞允传》:“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,每获必遭掠,多弃弗理。”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21:“唐初府兵最盛,后变为藩镇,虽跋扈不臣,而犬牙相制,终藉其力。”


主谓 原意是地界像犬牙那样互相交叉错杂,互相牵制。后比喻各种关系错综复杂,互相牵制。语出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高帝封王子弟,地犬牙相制,此所谓盘石之宗也。”也作“犬牙相临”。


【词语犬牙相制】  成语:犬牙相制汉语词典:犬牙相制

猜你喜欢

  • 衣锦昼行

    同“衣绣昼行”。宋叶適《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》:“自请退休,得守乡社,都人称赞曰:‘所谓衣锦昼行者也。’”见“白日衣绣”。宋·叶适《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》:“大父康伯,

  • 塞鸿

    源见“雁足书”。喻传信使者。《聊斋志异.巩仙》:“道士笑曰:‘我世外人,不能为君塞鸿。’”【词语塞鸿】   汉语大词典:塞鸿

  • 蒲鞯角上书

    源见“牛角挂书”。指《汉书》。清汪懋麟《十二砚斋落成自题》诗之四:“不才无补丝毫事,消得蒲鞯角上书。”

  • 北海鲲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借指庞然大物。清 丘逢甲《书事》诗:“洞庭新进龙君贡,压倒汪洋北海鲲。”

  • 终军少

    源见“终军弃?”。指年少有为。唐王维《哭祖六自虚》诗:“国讶终军少,人知贾谊贤。”

  • 吹气胜兰

    后汉.郭宪《洞冥记》卷四:“帝(汉武帝刘彻)所幸宫人名丽娟,年十四,玉肤柔软,吹气胜兰,不欲衣缨缚之,恐体痕也。每歌,李延年和之,于芝生殿唱‘回风’之曲,庭中花皆翻落。置丽娟于明离之帐,恐尘垢污其体也

  • 隼旗

    同“隼旟”。唐岑参《送羽林长孙将军赴歙州》诗:“隼旗新刺史,虎剑旧将军。”【词语隼旗】   汉语大词典:隼旗

  • 驱羊先动石

    源见“叱石为羊”。表现仙道的玄妙、神奇。唐王勃《出境游山》诗之一:“源水终无路,山阿若有人。驱羊先动石,走兔欲投巾。”

  • 雪案萤灯

    同“雪案萤窗”。元 鲜于必仁《折桂令.书》曲:“送朝昏雪案萤灯,三绝韦编。”见“雪窗萤几”。元·鲜于必仁《折桂令·书》小令:“送朝昏~,三绝韦编。”【词语雪案萤灯】  成语:雪案萤灯汉语大词典:雪案萤

  • 未雨绸缪

    《诗.豳风.鸱鸮》:“迨天之未阴雨,彻彼桑土,绸缪牖户。”孔颖达疏:“毛以为自说作巢至苦,言己及天之未阴雨之时,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,乃得成此室巢。”后因以“未雨绸缪”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。明高攀龙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