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流言蜚语

流言蜚语

泛指毫无根据的挑拨诽谤之辞。明文秉《先拨志始》卷下: “或巧布流言蜚语,或写匿名文书。 ” ●《书·金縢》: “武王既丧, 管叔及群弟乃流言于国曰: ‘公将不利于孺子。’ ” 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 “乃有蜚语,为恶声闻上。” 管叔:名鲜,文王第三子。群弟: 指蔡叔,霍叔。流: 散布。公: 指国公。孺子: 即稚子。指成王。蜚: 同 “飞” 。周武王去世以后,管叔就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,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。又,西汉武安侯田蚡与魏其侯窦婴一向有矛盾,田蚡为达到自己的目的,便编造流言,说窦婴诽谤武帝,并传到武帝那里,以致窦婴论罪处死于渭城(今陕西咸阳市东)。


并列 毫无根据的话。多指背后乱议论或诽谤、挑拨离间的话。语本《尚书·金滕》:“武王既丧,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。”又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“群小窥见间隙,缘饰文字,巧言丑诋,流言飞文,哗于民间。”李云德《沸腾的群山》:“俞立平说:‘这个娘们在孤鹰岭镇是有名的花舌子,能说会道,爱道听途说,爱散布~。’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写背后造谣中伤的话。→风言风语 闲言碎语 无稽之谈 赤口毒舌。也作“流言飞文”、“流言飞语”、“流言风语”。


没有根据的话谓之 “流言蜚语”。

流言”与 “蜚 ( fēi) 语”实际义同。

何谓 “流言”? “流”引申有 “散 ( sàn) ”义,谓流散、散布。《诗·大雅·荡》: “流言,浮浪不根之言也。”谓无根据之言。对此言语,人们应有怎样的态度呢? 《礼记·儒行》: “过言不再,流言不极。”疏: “若闻流传之言,不穷其根本所从出处也。”意谓不必管它,不追究它的出处,如此而已。

“蜚语”又是何谓呢? “蜚”通 “飞”。 《韩非子·外储说·左上》: “墨子为木鸢 ( yuān) ,三年而成,蜚一日而败。”陈奇猷集释:“蜚、飞同。”因此,“蜚语”即所谓飞短流长之语。

流言蜚语”一作 “流言飞语”,系造谣中伤、诽谤他人之语。“飞短流长”一语义亦同。听者最起码的底线应是不信、不传,而散布者在当今则应负 “诽谤罪”之责。流言与谣言义近,皆止于智者。


【词语流言蜚语】  成语:流言蜚语汉语词典:流言蜚语

猜你喜欢

  • 山阳思旧

    同“山阳笛”。清宋琬《己酉正月过姜如农东莱草堂》诗之二:“山阳思旧泪,哀笛不胜愁。”

  • 邹书

    源见“梁狱上书”。指邹阳上书。比喻上书鸣冤。唐柳宗元《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》诗:“贾赋愁单阏,邹书怯大梁。”【词语邹书】   汉语大词典:邹书

  • 芦中人

    汉.赵晔《吴越春秋.王僚使公子光传》:“子胥既渡,渔父乃视之,有其饥色,乃谓曰:‘子俟我此树下,为子取饷。’渔父去后,子胥疑之,乃潜身于深苇之中。有顷,父来,持麦饭、鲍鱼羹、盎浆,求之树下,不见,因歌

  • 书传黄耳

    同“书凭犬”。清龚鼎孳《初归居巢感怀》诗:“书因入雒传黄耳,乌为伤心改白头。”

  • 归来

    同“归去来”。清秋瑾《题松鹤图》诗:“角巾羽扇旧谈兵,笑赋归来薄宦情。”【词语归来】   汉语大词典:归来

  • 外宽内忌

    宽:宽厚。忌:忌恨,猜忌。外表宽厚,内心忌恨。汉献帝建安元年(196年),曹操迎献帝都许昌。袁绍对此极为不满,致书谩骂、攻击曹操。曹操大怒,以致举止失去常态,以信示荀彧说:“我想讨伐此不义之人,而又力

  • 朽柯

    源见“柯烂忘归”。喻指时间流逝。清钱谦益《次韵徐叟文虹七十自寿诗》之二:“棋局何当看朽柯,郎当舞袖自婆娑。”

  • 橐驼

    唐柳宗元《种树郭橐驼传》载:一善于植树者,驼背,人因号之曰“橐驼”。后以代指善于植树的人。清周亮工《病树》诗:“《檮杌》空名史,橐驼自有书。”【词语橐驼】   汉语大词典:橐驼

  • 蓟训历家

    指神仙蓟子训用仙术化身,同时探访二十三个贵人之家的故事。《神仙传》:蓟子训,齐人,三百多岁,却颜色不老。很多达官贵人想见他,因此他要学生告诉欲见者“令各绝宾客,吾明日当各诣宅。生如言告诸贵人,各自绝客

  • 洛阳侠

    《史记.袁盎传》:“洛阳剧孟尝过袁盎,……盎曰:‘剧孟虽博徒,然母死,客送葬,车千余乘,此亦有过人者。’”《史记.游侠列传》:“古布衣之侠,靡得而闻已。……以余所闻,汉兴有朱家、田仲、王公、剧孟、郭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