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泮林革音

泮林革音

《诗.鲁颂.泮水》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,怀我好音。”郑玄笺:“言鸮恒恶鸣,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,食其桑黮。为此之故,故改其鸣,归就我以善音。喻人感于恩则化也。”后以“泮林革音”比喻在好环境的影响下而改变旧习气。唐刘禹锡《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》:“自上化下,速于置邮,泮林革音,无复故态。”


述宾 革,改变。到泮林就改变了声音。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。语本《诗经·鲁颂·泮水》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,怀我好音。”郑玄笺:“言鸮恒恶鸣,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,食其桑黮。为此之故,故改其鸣,归就我以善音。喻人感于恩则化也。”唐·刘禹锡《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》:“自上化下,速于置邮,~,无复故态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性情改变方面。→洗心革面


【词语泮林革音】  成语:泮林革音汉语词典:泮林革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门割肉归

    源见“割肉怀归”。指东方朔在汉宫中割肉怀归事。明徐渭《送史靖江》诗:“曾见东方朔,金门割肉归。”

  • 甘之若饴

    见“甘之如饴”。《明史·齐泰等传赞》:“然其忠愤激发,视刀锯鼎镬~。”【词语甘之若饴】  成语:甘之若饴

  • 草木识威名

    《旧唐书.张万福传》:“唐德宗曰:‘朕以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。’”草木无情之物,都能知、能识,极写名震中外。后以喻功业威名震四海之典。宋.黄庭坚《送范德孺知庆州》:“乃翁知国如知兵,塞垣草木识威名。”

  • 九万里风鹏正举

    九万里:极言航程之远。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鹏:传说中的大鸟。举:起飞。 乘着九万里长风,大鹏正展翅高飞。 比喻人奋发有为,前程远大。语出宋.李清照

  • 接舆狂

    源见“接舆歌凤”。喻指隐居傲世。唐孟浩然《山中逢道士云公》诗:“既笑接舆狂,仍怜孔丘厄。”前蜀韦庄《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》:“世随渔父醉,身效接舆狂。”【词语接舆狂】   汉语大词典:接舆狂

  • 瓜样枣

    源见“枣大如瓜”。指珍奇的果实或食品。宋刘克庄《贺新郎.题蒲涧寺》词:“不是世无瓜样枣,便有来、肯饱痴儿腹。聊举酒,笑相属。”

  • 仕非为贫也,而有时乎为贫

    做官不是因为贫穷,但有时候也因为贫穷。 古人认为出仕是为了行“道”,但有时也为了救贫。为救贫而仕,就应拒绝高官厚禄。语出《孟子.万章下》:“孟子曰:‘仕非为贫也,而有时乎为贫;娶妻非为养也,而有时乎

  • 春秋笔法

    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在位听讼,文辞有可与人共者,弗独有也。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。”春秋:春秋时代鲁国的一部编年史,相传为孔子所著,常寓褒贬于一字一语之中。后以“春秋

  • 大而化之

    原指以大道化服天下,后则形容为事当举其概要,不宜琐细、具体。齐人浩生不害问孟子,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。孟子回答道,他是个好人,是个实在的人。浩生不害又问,什么叫作好?什么叫作实在?孟子回答道,一个人使

  • 出匣双龙

    源见“丰城剑气”。指雷焕在丰城掘出石匣中的双剑。北周庾信《周大将军郑伟墓志铭》:“衔珠两鹤,同归紫盖之松;出匣双龙,共没延平之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