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池塘春草

池塘春草

源见“梦惠连”。形容春意盎然,生机蓬勃。金元好问《论诗》诗之二九:“池塘春草谢家春,万古千秋五字新。”


【典源】 南朝梁·钟嵘《诗品》:“《谢氏家录》云: 康乐每对惠连,辄得佳语。后在永嘉西堂,思诗竟日不就, 寤寐间忽见惠连, 即成‘池塘生春草’。故尝云:‘此语有神助,非我语也。’”《南史·谢惠连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南朝宋时谢灵运特别赏识族弟谢惠连,与其一起相处时,往往能想出佳句。后谢灵运在永嘉西堂,作《登池上楼》诗,整日不成,睡寐间仿佛见到惠连,即不觉吟出“池塘生春草”的句子,自以为甚工。说:“此句有神助,不是我吟得出的。”此诗句一联为“池塘生春草,园柳变鸣禽。”谢灵运袭封康乐公,人称谢康乐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灵机忽至,妙手天成,而得佳句; 或以此咏春景;也用以指怀念兄弟、友人等。

【典形】 池草、池畔草、池塘春草、池塘梦、春草梦、春塘草、芳草梦、惠连梦、梦阿连、梦春池、梦里生池草、梦中芳草、生池草、庭草、谢池、谢池草、谢家池、谢家春草、谢塘、忆惠连、池塘草绿、池塘生春草、池塘草、谢池吟、池有草、春草池塘、好句池塘、草绿池塘、草地春晓、残梦吟芳草、池塘句、池塘什、梦春草。

【示例】

〔池草〕 宋·陈师道《春夜》:“梦中无好语,池草为谁生。”

〔池畔草〕 清·唐孙华《维扬寓中喜族弟薪禅等同过》:“梦里常吟池畔草,客中相对广陵花。”

〔池塘春草〕 金·元好问《论诗》之二十九:“池塘春草谢家春,万古千秋五字新。”

〔池塘梦〕 宋·万俟雅言《春草碧·草》:“池塘梦生,谢公后还能继否?”

〔春草梦〕 宋·辛弃疾《贺新郎》:“被诗逢敌手皆勍者。春草梦,也宜夏。”

〔春塘草〕 唐·刘禹锡《浙西李大夫示述梦》:“兴发春塘草,魂交益部刀。”

〔芳草梦〕宋·谢懋《蓦山溪》:“惜花人老,芳草梦凄迷; 题欲遍,锁窗纱,总是伤春句。”

〔惠连梦〕 宋·苏轼《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》:“春草池塘惠连梦,上林鸿雁子卿归。”

〔梦阿连〕 宋·张孝祥《和揔得居士康乐亭韵》:“尚忆池墉梦阿连,当时此意惜无传。”

〔梦春池〕 宋·陆游《寄彦成》:“雨滴空阶怜夜榻,吟牵芳草梦春池。”

〔梦中芳草〕 宋·张炎《南浦·春水》:“回首池塘青欲遍,绝似梦中芳草。”

〔生池草〕 宋·苏辙《送千之侄西归》:“梦中助我生池草,别后同谁饮竹林。”

〔庭草〕 清·郑燮《文章》:“千古文章凭际遇,燕泥庭草哭秋风。”

〔谢池〕 元·钱抱素《台城路·次邵复孺韵》:“花明柳暝,念贾阁香空,谢池诗冷。”

〔谢池草〕 宋·张炎《台城路·庚辰秋九月之北遇汪菊坡》:“见说吟情,近来不到谢池草。”

〔谢家池〕 元·汪元亨《醉太平·警世》:“怪莺儿乱啼,惊蝶梦初回,正春风草满谢家池。”

〔谢家春草〕 唐·皮日休《闻鲁望游颜家林园》:“一夜韶姿著水花,谢家春草满池塘。”

〔谢塘〕 宋·钱惟演《夜宴》:“只觉辉裴玉,宁思梦谢塘。”

〔忆惠连〕 宋·苏轼《次韵李端叔》:“松荒三径思元亮,草合平池忆惠连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生甘类原宪

    源见“原宪贫”。谓安贫乐道。宋梅尧臣《贫》诗:“生甘类原宪,死不学陶朱。”

  • 夏姬灭国

    《国语.楚语上》:“昔陈公子夏为御叔娶于郑穆公,生子南。子南之母乱陈而亡之,使子南戮于诸侯。庄公既以夏氏之室赐申公巫臣,则又畀之子友,卒于襄老……恭王使巫臣聘于齐,以夏姬行,遂奔晋。”春秋时,郑穆公女

  • 河市乐

    《续谈助》卷三引宋王曾《沂公笔录》:“宋城南抵汴渠五里,有东西二桥,居民繁夥,倡优亦众,然率多鄙俚,为高伶人所轻诮,每宴饮乐,必效朴野之态以为戏玩,谓之‘河市乐’。迄今俳优常有此戏。”后以“河市乐”称

  • 卧雪高人

    同“卧雪袁安”。宋杨万里《和袁起岩郎中投赠七字》:“卧雪高人家谱在,春风政着紫兰枝。”

  • 东道

    同“东道主”。宋苏轼《渼陂鱼》诗:“东道无辞信使频,西邻幸有庖虀酽。”【词语东道】   汉语大词典:东道

  • 长房术

    源见“长房缩地”。指方士化远为近的法术。用以形容思念帝都的心情。唐岑参《安西馆中思长安》诗:“乡路眇天外,归期如梦中。遥凭长房术,为缩天山东。”

  • 一作冯妇

    源见“冯妇”。喻重操旧业。《聊斋志异.某乙》:“邑西某乙,故梁上君子也。其妻深以为惧,屡劝止之;乙遂翻然自改。居二三年,贫窭不能自堪,思欲一作冯妇而后已。”

  • 蛇无头而不行

    比喻做事没人领头就没法进行。语出《金史.斜卯爱实传.附合周》:“(合周)为参知政事,性好作诗,词语鄙俚,人采其语以为戏笑。因自草括粟榜文,有‘雀无翅儿不飞,蛇无头儿不行’等语,以‘而’作‘儿’,掾吏知

  • 楚弓复得

    源见“楚弓楚得”。谓失物复得。清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卷六:“此图久已失去,乱后,里人于灰烬中得之,复归其家……楚弓复得,颇非偶然。”主谓 比喻失物复得。清·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卷6:“此图久已失去,乱后,

  • 数米而炊

    原喻过分计较琐细事情,多劳而少功;后则用以形容吝啬或生活困窘。老子弟子庚桑楚,学了一些老子的学说后,便隐居畏垒山。聪明的人和讲仁义的人都离他远去,只有那些糊涂虫和笨蛋留居原地。三年之后,该地竟连获丰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