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江淹梦笔

江淹梦笔

南史.江淹传》:“〔江淹〕尝宿于冶亭,梦一丈夫自称郭璞,谓淹曰:‘吾有笔在卿处多年,可以见还。’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。尔后为诗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”又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七七引《南史.梁江淹》载:江淹少时,梦人授以五色笔,故文采俊发。后以“江淹梦笔”比喻才思减退。元白朴《恼煞人》套曲:“宋玉悲秋愁闷,江淹梦笔寂寞,人间岂无成与破。”


见“江淹才尽”。元·白朴《恼煞人》套曲:“宋玉悲秋愁闷,~寂寞,人间岂无成与破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太平御览》 卷六○五引《齐书》曰:“江淹尝宿于冶亭,梦一丈夫,自称郭璞,谓淹曰:‘吾有笔在卿处多年,可以见还。’淹乃探怀中,得五色笔一,以授之。尔后为诗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”《南史·江淹传》亦载。《南史·纪少瑜传》:“少瑜尝梦陆倕(chui) 以一束青缕管笔授之,云:‘我以此笔犹可用,卿自择其善者。’其文因此遒进。”

【今译】 南朝时江淹 (字文通) 曾在冶亭留宿,夜间梦见一丈夫,自称是郭璞,对他说:“我有支笔在你处多年,可以还我了。”江淹摸自己怀中,掏出一支五色笔,交给郭璞,以后再作诗一句佳句也没有了,当时人称之才尽。另外纪少瑜亦有梦笔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有才思,诗文佳妙。

【典形】 彩笔、彩管、彩毫、江笔、江令笔、江氏五色笔、江淹梦、江淹梦笔、梦笔、梦彩毫、吞笔、文通笔、五彩毫、五色笔、梦随彩笔、梦失名家笔、梦中传彩笔、江淹赋笔、才减江淹、江郎笔、五色毫。

【示例】

〔彩笔〕 宋·王安石《次韵酬宋中散》:“素书款款谁怜杜,彩笔遒遒独胜江。”

〔彩管〕 元·耶律楚材《赠抟霄笔》:“免向江淹求彩管,莫学班氏弃毛锥。”

〔彩毫〕 宋·李维《休沐端居有怀希圣》:“彩毫闲试金壶墨,青案时看玉字书。”

〔江笔〕 唐·罗邺《闻友人人越幕》:“正哭阮途归未得,更闻江笔赴嘉招。”

〔江令笔〕 元·王恽《梦升天》:“彤管梦传江氏笔,紫袍归抱上岩端。”

〔江氏五色笔〕 唐·李商隐《县中恼饮席》:“若无江氏五色笔,争奈河阳一县花。”

〔江淹梦〕 唐·方干《再题路支使南亭》:“睡时分得江淹梦,五色毫端弄逸才。”

〔江淹梦笔〕 元·白朴《小石调》:“宋玉悲秋愁闷,江淹梦笔寂寞。”

〔梦笔〕 唐·李商隐《江上忆严五广休》:“征南幕下带长刀,梦笔深藏五色毫。”

〔梦彩毫〕 唐·李商隐《道士胡君新井碣铭》:“疑余曾梦彩毫,或吞文石。”

〔吞笔〕 唐·元稹《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》:“思涌曾吞笔,投虚惯用刀。”

〔文通笔〕 金·元好问 《满江红》:“入梦终疑神女赋,写情除有文通笔。”

〔五彩毫〕 明·冯惟敏《点绛唇·改官谢恩》:“赏呈文纸一刀,笔三支五彩毫。”

〔五色笔〕 宋·张孝祥《题蔡济忠所摹米帖》:“龙腾虎卧摹不得,想君神授五色笔。”


【词语江淹梦笔】  成语:江淹梦笔汉语词典:江淹梦笔

猜你喜欢

  • 如簧之说

    源见“巧言如簧”。喻指迷惑人的花言巧语。宋李清照《上内翰綦公启》:“信彼如簧之说,惑兹似锦之言。”

  • 臧丈

    《庄子.田子方》载:文王至臧地视察,见一丈夫钓,遂授政于臧丈人,三年而国家大治。文王问可否扩而大之,以至治理整个天下,臧丈人闻后,当夜逃遁。此为《庄子》寓言,臧丈人指姜太公。后遂以“臧丈”指姜太公。南

  • 熊罴之祥

    《诗经.小雅.斯干》:“大人占之,维熊维罴,男子之祥;维虺维蛇,女子之祥。”郑玄笺:“大人占之,谓以圣人占梦之法占之也。熊罴在山,阳之祥也,故为生男;虺蛇穴处,阴之祥也,故为生女。”后因以“熊罴之祥”

  • 祖生鞭

    源见“祖鞭先著”。借以勉人立志报国、努力进取。唐李白《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》诗:“多逢剿绝儿,先著祖生鞭。”明杨珽《龙膏记.旅况》:“分明是洛阳 季子,临邛 司马,长安 曼倩,岂久困尘寰,从今去,

  • 亚夫军

    源见“细柳营”。指纪律严明、威武的军队。宋梅尧臣《咏怀》之四:“堂堂亚夫军,吴 楚不足碎。”

  • 曝鳃龙门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六九引《辛氏三秦记》:“河津一名龙门,大鱼集龙门下数千,不得上。上者为龙,不上者鱼,故云曝鳃(曝,本作暴。古时传说,大鱼不能登上龙门者,仅得曝鳃而已。)龙门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十引《辛氏

  • 泗滨浮磬

    参见:泗滨友

  • 生子当如孙仲谋

    《三国志.吴书.吴主孙权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吴历》:“曹公出濡须(水名,在安徽巢县,源出巢湖,至无为县东入长江。此指出濡须口。下文须口,即濡须口),作油船,夜渡洲上。权以水军围取,得三千余人,其没溺者亦数

  • 学雾

    源见“五里雾”。指学习道术。宋杨亿《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》诗:“华阴学雾还成市,鼓泽横琴岂要弦。”【词语学雾】   汉语大词典:学雾

  • 掬指

    《左传.宣公十二年》载:鲁宣公十二年春,楚庄王发兵包围进攻郑国,因郑、晋有盟,郑便向晋告急求援。可是晋军六月赶到黄河边时,郑国已经投降。晋三军统帅中军将荀林父想回师,中军佐先縠却坚决主张渡河击楚,于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