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权宜之计

权宜之计

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。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。王允(137-192年),字子师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人。王允“少好大节,有志于立功。”献帝初,官至司徒,守尚书令,时董卓专权,又有吕布为其爪牙。王允秘密串联,联络朝臣,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、吕布关系,从而诛灭董卓。但是自此之后,王允以为大祸已去,不再审时度势,相机处理,属下也都离心离德,以致不久之后,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,王允惨遭灭族之祸。

【出典】:

后汉书》卷66第2176页《王允传》:“允性刚棱疾恶,初惧董卓豺狼,故折节图之。卓即歼灭,自谓无复患难,及在际会,每乏温润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》:“我叫你去,不过权宜之计,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。”


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。《后汉书·王允传》:“及在际会,每乏温润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~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”△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。↔百年大计


解释权宜:暂时适宜。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。

出处后汉书·王允传》:“卓既歼灭,自谓无复患难,及在际会,每乏温润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”

东汉后期,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,汉朝已经奄奄一息。为了对付宦官,董卓被征召入京,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。其后,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。王允时任司徒,暗中结纳吕布,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。汉献帝初平三年(公元192年),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。

王允本来性格刚直,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,所以有所收敛。董卓死后,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,就松懈下来,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。每次聚会时,缺少温和之色,秉持正义、一丝不苟,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,因此大臣、手下都不大拥戴他,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。这时,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、郭汜趁机反攻,带兵杀回长安,王允被灭族。

反义百年大计

例句

“一国两制”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,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。


【词语权宜之计】  成语:权宜之计汉语词典:权宜之计

猜你喜欢

  • 数米而炊

    原喻过分计较琐细事情,多劳而少功;后则用以形容吝啬或生活困窘。老子弟子庚桑楚,学了一些老子的学说后,便隐居畏垒山。聪明的人和讲仁义的人都离他远去,只有那些糊涂虫和笨蛋留居原地。三年之后,该地竟连获丰收

  • 曲突徙薪

    曲突:把烟囱改建成弯的。徙薪:搬走炉灶旁的柴草。语出《汉书·霍光传》。传说有人到某家去作客,看见这户人家的炉灶烟囱是直的,灶旁堆满了柴草。客人对主人说:快把烟囱改建成弯的,搬走炉灶旁的柴草,否则将发生

  • 扶东倒西

    宋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三一《中兴至今日人物上》:“张魏公(浚)才极短,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,扶得东边,倒了西边;知得这里,忘了那里。”喻自己无主见,随人意转移。并列 东边扶起,倒向西边。比喻人没有主

  • 漳滨多病

    同“漳滨卧”。唐李商隐《梓州罢吟寄同舍》诗:“楚雨含情皆有托,漳滨多病竟无憀。”

  • 鹏霄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谓九天云霄。唐王勃《乾元殿颂》:“臣闻鹏霄上廓,琼都开紫地之庭;鳌纪下清,珍野辟黄灵之馆。”【词语鹏霄】   汉语大词典:鹏霄

  • 酆剑

    见“丰剑”。【词语酆剑】   汉语大词典:酆剑

  • 仙梅

    源见“吴市隐”。指汉梅福。宋朱熹《十五日再登祝融用台字韵》:“箕山藏遁许,吴市隐仙梅。”

  • 屋漏在上,知之在下

    上面屋破漏水,住在下面的人一定知道。 比喻在上位者干了坏事,下面的人一定能察觉。 表示居官行事不可不慎。语出汉.王充《论衡.答佞篇》:“屋漏在上,知之在下。漏大,下见之著;漏小,下见之微。”《梁书

  • 借箸代筹

    源见“留侯借箸”。指出谋献策。《老残游记》七回:“借箸代筹一县策,纳楹闲访百城书。”连动 借用筷子作为筹码。形容代他人谋划策略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汉王曰:‘何哉?’张良对曰:‘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

  • 驴鸣

    同“驴鸣一声”。清尤侗《哭宋畴三》诗:“聊以代驴鸣,少佐生刍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