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旷日持久

旷日持久

意为迁延时日,久无所成。公元前269年,燕武成王封宋人荣蚠(fén)为高阳君,率兵败赵。赵王割让济东三城于齐,请求齐王派安平君田单为将,率领赵军进行抵抗。对此,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十分反对。他对平原君赵胜说,如果安平君是个傻瓜,他就对付不了荣蚠;如果他是个聪明人,他又绝不会为了赵国的利益而与燕军苦战。这两种可能,安平君必居其一。他决不会看着赵国作战胜利之后回过头来再与齐国争霸。因此,他所率领的赵国军队即使强大,他也要拖延时日达数年之久,让两国实力大大削弱,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了。赵王并没有采纳这一意见。结果这场战争持续四五年之久,赵国军队也几乎达到悬釜而炊的地步,战争胜利后获得的三个城池,没有一个超过三百丈的。

【出典】:

战国策·赵策》四《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》:“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,使将而攻赵。赵王因割济东三城,令卢、高唐、平原、陵地城邑市五十七,命以与齐,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。马服君谓平原君曰:‘……使安平君愚,固不能当荣蚠;使安平君知,又不肯与燕人战。此两言者,安平君必处一焉。虽然,两者有一也。使安平君知,则奚以赵之强为?赵强则齐不复霸矣。今得强赵之兵,以杜燕将,旷日持久数岁,令士大夫余子之功,尽于沟垒,车甲羽毛敝,府库仓廪虚,两国交以习,乃引其兵而归。夫尽两国之力,无明此者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若计不及此,且畜养士马,据隘自守,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,其弊犹足以霸。”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华核传》:“如但固守,旷日持久,则军粮必乏,不待接刃,而战士已困矣。”


主谓 旷,荒废,耽误。形容迁延时日,拖拖拉拉。语出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今得强赵之兵,以杜(阻止)燕将,旷日持久数岁,令士大夫余子之力,尽于沟垒(防敌的深沟高垒)。”徐兴业《金瓯缺》:“如再因循苟且,~,到了那时,进退两难,悔之晚矣!”△用于时间长方面。→天长地久 多历年所 ↔一朝一夕 瞬息之间 翘足而待。也作“旷岁持久”、“旷日长久”、“旷日离久”、“旷日弥久”、“旷日引久”、“旷日引月”。


解释耗费时日,拖延很久。

出处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今得强赵之兵,以杜燕将,旷日持久数岁,令士大夫余子之力,尽于沟垒。”

战国时期,燕国封宋国人荣蚠(fén)为高阳君,让他率兵攻打赵国。赵国上下都非常担心,希望能从齐国引进安平君这个人才,以抵挡燕国的进攻。为此,赵王割让了三座城市和五十七个居民点给齐国。赵国老将赵奢看到国家花这么大的代价,从齐国引进这样的人才,非常担心,就对国家的执政官平原君说:“国家哪里会缺人缺到这种地步!你们为什么不任命我来抵御燕国的进攻呢?我曾经在燕国担任过上谷太守,那里的地形要塞我非常了解。我敢说,在百天之内,天下诸侯的兵还没有聚集起来的时候,我就已经攻占燕国全境了。”

赵奢又接着说:“假如安平君很愚蠢,他就挡不住燕国荣蚠的进攻;假如安平君非常聪明,他就不会真的与燕国作战,因为如果赵国战胜燕国变得强大,齐国就不能再称霸了。这两种情况,安平君必居其一。在我看来,如果安平君得以指挥强大的赵国军队,他一定会耗费时日,拖延战争,使赵国百姓的力量完全消耗在战壕营垒之中。等到燕赵两国的实力由于交战相互削弱了,安平君就会率兵回国。他的做法,一定会使两国军队耗尽力量,情况没有比这更明确的了。”平原君没有接受赵奢的建议。最终,安平君果然只攻占了三个小城市,和赵奢说的一模一样。

近义经年累月

反义争分夺秒

例句

后来,她被这旷日持久的事态也弄得麻木了。


【词语旷日持久】  成语:旷日持久汉语词典:旷日持久

猜你喜欢

  • 咸阳一火

    源见“楚人一炬”。泛指火焚宫室。唐吴融《废宅》诗:“不独凄凉眼前事,咸阳一火便成原。”

  • 紫宫雌雄

    唐房玄龄等《晋书》卷一百十四《载记.苻坚下》:“初,坚之灭燕,冲姊为清河公主,年十四,有殊色,坚纳之,宠冠后庭。冲年十二,亦有龙阳之姿,坚又幸之,姊弟专宠,宫人莫进。长安歌之曰:‘一雌复一雄,双飞入紫

  • 丧家之狗

    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适郑,与弟子相失,孔子独立郭东门。郑人或谓子贡曰:‘东门有人,其颡似尧,其项类皋陶,其肩类子产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丧家之狗。’”裴骃集解引王肃曰:“丧家之狗,主人哀

  • 曲有误,周郎顾

    周郎:指周瑜。顾:回看。 表示善于鉴赏戏曲音乐。语出《三国志.吴志.周瑜传》:“瑜少精意于音乐,虽三爵之后,其有阙误,瑜必知之,知之必顾。故时人谣曰:‘曲有误,周郎顾。’”清.李渔《闲情偶寄.演习部

  • 左氏娇女

    源见“左家娇女”。指晋左思的《娇女诗》。唐李颀《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》:“朝吟左氏《娇女》篇,夜诵相如《美人赋》。”

  • 大事去矣

    大事:多指有关政局的大事。 表示失败已成定局,无法挽回。语出汉.荀悦《汉纪.高祖纪》:“诚用此计,大事去矣。”《梁书.袁粲传》:“今日形势,贵在将和,若人心不同,大事去矣。”《新五代史.尤敏传》:“

  • 臣不密则失身

    见〔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〕。

  • 斋运百甓

    同“陶侃运甓”。清 翁诰《题金亦陶运甓图》诗:“长沙励志向中原,朝暮州斋运百甓。”

  • 子夏盲

    源见“丧明之痛”。谓因丧子之痛而致眼睛失明。清袁枚《杂诗》之八:“虽非子夏盲,已类凿齿跛。”

  • 平津

    源见“东阁招贤”。公孙弘封平津侯。后以“平津”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吏。前蜀贯休《酬韦相公见寄》诗:“空讽平津好珠玉,不知更得及门么?”【词语平津】   汉语大词典:平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