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文人相轻

文人相轻

文选》卷五二,三国魏曹丕《典论.论文》:“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。傅毅(后汉茂陵人,字武仲,博学能文)之于班固(后汉安陵人,字孟坚,九岁能属文,及长,博贯载籍,续其父班彪所著《汉书》),伯仲之间(即指在兄弟序次之间,不相上下)耳。而固小之(轻视傅毅),与弟超书曰:‘武仲以能属文,为兰台令史,下笔不能自休。’夫人善于自见,而文非一体,鲜能备善,是以各以所长,相轻所短。”

所谓“文人相轻”,是指文人各以自己才学之所长,轻视他人之所短。这种风气,由来已久。这是知识分子中一种常见的弊病。正确的态度,应该是互相尊重,各以别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。只有这样,才能不断丰富提高自己,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。

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.文人相轻》:“老是说着同样的一句话是要厌的。在所谓文坛上,前年嚷过一回‘文人无行’,去年是闹了一通‘京派和海派’,今年又出了新口号,叫作‘文人相轻’。”“但我们现在所处的并非汉魏之际,也不必恰如那时的文人,一定要‘各以所长,相轻所短。’”


主谓 轻,轻视。文人自傲,互相轻视。语出三国魏·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”。△贬义。多用于形容知识分子中互相看不起。→自相水火 ↔互相标榜


解释轻:轻视。指文人之间相互轻视,彼此不服气。

出处三国魏·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。”

曹丕既是一名政治家,又是一名文学家,他的《典论·论文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名篇。其中开篇即说道:文人之间相互轻视,自古以来就是这样。傅毅(字武仲)和班固一起编写史书,两人文才相当,不分高下,然而班固轻视傅毅。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:“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,然而一旦下笔写作就失去控制,不能自己停止。”人们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,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,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,因此人们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方面来轻视别人所欠缺的方面。俗话说:“家中的一把破扫帚,也会当做千金宝。”这是看不清自己缺点的毛病啊!

曹丕在文章中继续说:当今的名流,即如孔融、陈琳、王粲、徐幹、阮瑀、应玚、刘桢,他们七人对于学问无所不懂,对于文辞出口成章,在文坛上各自驰骋、并驾齐驱,但要叫他们互相钦服,也非常困难。因此有识之士能先审视自己然后衡量别人,这样才能免于文人相轻的毛病。

例句

新一代的知识分子,应当摒弃“文人相轻”的陈腐观念。


【词语文人相轻】  成语:文人相轻汉语词典:文人相轻

猜你喜欢

  • 槐中梦

    同“槐安梦”。清 黄鷟来《秋感》诗:“一世槐中梦,纷纷斗蚁尊。”

  • 社稷

    《书.太甲上》:“先王顾諟天之明命,以承上下神祇,社稷宗庙罔不祇肃。”又《孟子.尽心下》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社稷,古代帝王、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。社,土神;稷,谷神。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。

  • 半部佐君王

    同“半部匡君”。清钱谦益《龚孝升求赠塾师》诗之一:“何似东村赵学究,只将半部佐君王。”

  • 襄野

    《庄子.徐无鬼》载:传说黄帝欲赴具茨山,见大隗神。行至襄城原野,迷路。适遇牧马童子,问之。童子对答如流。黄帝赞曰:“异哉小童!非徒知具茨之山,又知大隗之所存。请问为天下。”后遂以“襄野”借指受帝王称赞

  • 怀瑾

    同“怀瑾握瑜”。明陈子龙《寄罗湘中少宗伯》诗:“怀瑾湘江暮,搴兰渌水孤。”【词语怀瑾】   汉语大词典:怀瑾

  • 淡水

    同“淡水交情”。宋晏幾道《临江仙》词:“淡水三年欢意,危弦几夜离情。”【词语淡水】   汉语大词典:淡水

  • 临邛渴

    同“相如病渴”。唐李商隐《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》诗:“嗟予久抱临邛渴,便欲因君问钓矶。”

  • 越客音

    同“越客吟”。金元好问《怀益之兄》诗:“世故伊川叹,乡情越客音。”

  • 一阔脸就变

    阔:本为阔绰,富有。这里指政治地位上升。 人一变阔,就摆架势,翻脸不认人。 形容政客嘴脸。语出鲁迅《赠邬其山》:“廿年居上海,每日见中华。有病不求药,无聊才读书。一阔脸就变,所砍头渐多。”涂怀章《

  • 昭王买骏

    同“燕昭市骏”。明陈子龙《寒夜行兼忆舒章》诗:“荆卿期客天上来,昭王买骏人间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