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敢死之士

敢死之士

指李同向平原君赵胜建议,尽散家财,募集勇敢不怕死之人三千名,冲击围城的秦军。后以此典比喻勇敢不怕死的突破手和勇士。李同:本名李谈,因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。为避讳,改“谈”为“同”。李同的父亲是邯郸(今河北邯郸)城内管理官办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“传舍”官吏。秦军围困邯郸城,楚国、魏国答应分派解救赵国的救兵还没有到,秦军加紧围攻邯郸,邯郸快要守不住,平原君赵胜很是忧虑不安。这时,李同说:“邯郸的老百姓,用死人枯骨当柴烧,把儿女交换着吃,这可以说是万分危急了!”“现在您真能命令夫人以下人员编入士兵行列,分担一份守城劳动,把家里所有财物都犒赏战士,战士们正当忧愁痛苦时候,是容易赢得他们感戴的。”当时平原君听从了他的意见,得到敢死队员三千人。李同就和这三千人冲击围城的秦军,秦军被打后退三十里。正好遇着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到,秦军于是就撤走了,邯郸又保存下来。李同战死,封他的父亲为李侯。此典又作“敢死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6《平原君虞卿列传》2369页:“李同曰:‘邯郸之民,炊骨易子而食,可谓急矣!”“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,分功而作,家之所有尽散以飨(xiǎng想,通“饷”,犒赏)士,士方其危苦之时,易德耳。’于是平原君从之,得敢死之士三千人。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,秦军为之却三十里。亦会楚、魏救至,秦兵遂罢,邯郸复存。李同战死,封其父为李(地在今河南温县西南)侯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,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。”


偏正 敢,勇敢。士,士兵。为完成最艰巨的战斗任务,而不怕死的勇士。语出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:“得敢死之士三千人。”[例]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同志,他们并不是天生的~,而是爱国心所驱使。△用于描写勇敢无畏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自是桃花贪结子,错教人恨五更风

    原是桃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,并非“五更风”扫落之过,却教人错怪了“五更风”。 比喻由于主观内在原因造成的某种失误,却误从客观外界去找原因。语出唐.王建《宫词》:“树头树底觅残红,一片西飞一片东。自是桃

  • 山阳思旧

    同“山阳笛”。清宋琬《己酉正月过姜如农东莱草堂》诗之二:“山阳思旧泪,哀笛不胜愁。”

  • 避贤路

    《晏子春秋.外篇上二十》载:晏子对曰:“臣愚,不能复活东阿,愿乞骸骨,避贤者之路。”后以“避贤路”谓避位让贤。《晋书.元帝纪》:“帝遣使谓敦(王敦)曰:‘公若不忘本朝,于此息兵,则天下尚可共安也。如其

  • 榆次之辱

    《史记.刺客列传》:“荆轲尝游过榆次,与盖聂论剑,盖聂怒而目之。”后因以“榆次之辱”为无故受辱之典。《后汉书.孔融传》:“性既迟缓,与人无伤,虽出胯下之负,榆次之辱,不知贬毁之于己,犹蚊虻之一过也。”

  • 倚马才高

    同“倚马成章”。五代卢延让《送友人赴阙》诗:“倚马才高犹爱艺,问牛心在肯容私?”

  • 长者赐,少者不敢辞

    古代礼法,长辈有赏赐,年轻人不能推辞。语出《礼记.曲礼上》:“长者赐,少者贱者不敢辞。”元.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二本三折:“〔夫人云〕‘将酒来,先生满饮此杯。’〔末云〕‘长者赐,少者不敢辞。’”《二刻拍案

  • 谤成市虎

    源见“三人成虎”。比喻诽谤多了就会使人信以为真。清蒲松龄《代孙蕙答王鼎旧工部启》:“老大人谤成市虎,闻之增人㤞憏。”

  • 判若云泥

    源见“云泥”。比喻高低、好坏的差别悬殊。清 黄式权《淞南梦影录》卷四:“至外虹口一带之水手客寓,西国流氓麕集其内,卑鄙龌龊,视此真判若云泥矣。”见“判若天渊”。张平《抉择》:“他发觉眼前的这一切同他所

  • 覆盆冤

    同“覆盆之冤”。清鲍桂星《莅楚训多士作拟香山新乐府.雀角》诗:“就中岂无覆盆冤,冤者不如伪者繁。”《歇浦潮》二回回目:“接匿名信老爷动怒,诉覆盆冤爱妾撒娇。”

  • 一言九鼎

    九鼎: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,象征九州,夏、商、周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。此典指平原君赵胜称赞毛遂回答楚考烈王的一席话,使赵国的威望提高,比九鼎宝器还要尊贵。后以此典比喻能言善辩之士的一席话就能成大事,其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