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救灾恤邻

救灾恤邻

左传.僖公十三年》:“晋荐饥(荐,数,重,一再;荐饥,禾麦连年不收),使乞籴于秦。秦伯谓子桑(公孙枝,字子桑,为秦大夫。秦伯,即秦穆公):‘与诸乎?’对曰:‘重施而报,君将何求?重施而不报,其民必携(叛离);携而讨焉,无众,必败。’谓百里:‘与诸乎?’对曰:‘天灾流行,国家代有。救灾恤邻,道也。行道有福。’……秦于是乎输粟于晋。”

春秋时,晋国灾荒连年,向秦请求购粮。秦穆公向大夫子桑和百里奚征求意见,子桑与百里奚虽都主张救灾输粟,然动机目的不同。子桑旨在“侵邻”,百里奚却意在“恤邻”。一恶一善,十分鲜明。后因以“救灾恤邻”表示邻国之间,竭诚相助。

明.李贽《焚书.杂述.寒灯小话》:“今得人钱财,视同粪土,岂为谋王图霸,用之以结客乎?拟救灾恤患,而激于义之不能以己也?”


并列 同情并帮助解救邻国的灾祸。《左传·僖公十三年》:“天灾流行,国家代有,~,道也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写国家间的人道援助。→趁火打劫


【词语救灾恤邻】  成语:救灾恤邻汉语词典:救灾恤邻

猜你喜欢

  • 认屐

    《南史.沈麟士传》:“尝行路,邻人认其所著屐。麟士曰:‘是卿屐耶!’即跣而反。邻人得屐,送前者还人。麟士曰:‘非卿屐耶!’笑而受之。”又《宋书.刘凝之传》亦有“认屐”之事。沈麟士在邻人误认屐时,不与争

  • 纶告

    同“纶诰”。《宋史.礼志十四》:“公主受封,降制有册命之文,多不行礼,惟以纶告进内。”【词语纶告】   汉语大词典:纶告

  • 玉倚蒹葭

    源见“蒹葭玉树”。形容白绿相映的景色。宋韩淲《眼儿媚.社日》词:“风回香雪到梨花,山影是谁家?小窗未晚,重檐初霁,玉倚蒹葭。”

  • 洞庭九奏

    源见“洞庭张乐”。指盛大的宫廷音乐演奏。宋苏轼《坤城节集英殿教坊词.教坊致语》:“洞庭九奏,始识《咸池》之音;灵岳三呼,共献后天之祝。”

  • 目空一切

    源见“目无馀子”。形容狂妄自大。《镜花缘》五二回:“但他恃着自己的学问,目空一切,每每把人不放眼里。”主谓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,形容自高自大,自以为是。朱苏进、胡建新《康熙帝国》:“罪臣在为学时,~,自

  • 乞骸

    同“乞骸骨”。唐权德舆《送崔谕德致政东归》诗:“乞骸归故山,累疏明深衷。”【词语乞骸】   汉语大词典:乞骸

  • 四知

    《后汉书.杨震传》载:杨震被大将军邓骘举荐,“四迁荆州刺史、东莱太守。当之郡,道经昌邑,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,谒见,至夜怀金十斤以遗(音wèi赠送)震。震曰:‘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’密曰

  • 家徒四壁

    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回成都(今四川成都),司马相如家里只有四面墙壁,其他什么都没有,极为贫困。后以此典比喻家境贫寒,一无所有。司马相如(前179年——前117年),字长卿,蜀郡成都(今四川成都)人。

  • 赋罢为郎

    《史记》卷一一七《司马相如传》:“上读《子虚赋》而善之……乃召问相如,相如曰:‘有是。然此乃诸侯之事,未足观也。请为天子游猎赋,赋成奏之。’上许,令尚书给笔札。相如以‘子虚’,虚言也,为楚称;‘乌有先

  • 立谈封侯

    《文选》卷四十五汉.扬子云(雄)《解嘲》:“夫上世之士……或七十说而不遇,或立谈而封侯。”唐.李善注:“《史记》曰:‘虞卿说赵孝成王,再见,为赵上卿,故号为虞卿’”。汉.扬雄有“立谈封侯”之论,李善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