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捕风捉影

捕风捉影

汉书.郊祀志下》:“听其言,洋洋满耳,若将可遇;求之,荡荡如系风捕景,终不可得。”后以“捕风捉影”喻虚幻不实或无根据地臆测。《朱子语类》卷六九:“若有一豪之不实,如捕风捉影,更无下功处,德何而进?”太平天国洪仁玕《英杰归真》:“且术士之喜言怪诞……并造出无数捕风捉影之说,观形察色之机,以肥囊利己。”


并列 抓风抓影是抓不到的,比喻虚妄的事情。也指说话、办事没有真实根据。语本《汉书·郊祀志》:“听其言,洋洋满耳,若将可遇,求之;荡荡如系风捕(影),终不可得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虽然他们仍会随大流,喜欢大呼窿,集体地~,集体地说云就是雨,一会儿全民抢购,一会儿会民‘下海’。”△比喻虚妄或无根无由的事。→无中生有 ↔言之凿凿。 也作“捕风系影”、“捕影拿风”、“捕影捞风”、“捕影系风”、“握风捕影”、“扑风捉影”、“捉影捕风”、“捉风捕月”、“捉风捕影”、“捉影追风”。


解释比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臆测。

出处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听其言,洋洋满耳,若将可遇,求之,荡荡如系风捕景,终不可得。”

西汉成帝晚年,因为没有儿子,就特别喜欢鬼神之事。许多上书谈祭祀和方术的人,都得到了待诏的官职。这些人大搞祭祀和方术,花费巨大,但都没有明显的功效。谷永就劝说皇帝道:“我听说要明了天地的本性,就不可被神怪迷惑;要知道万物的性情,就不可被不同的种类蒙蔽。那些方术之士背弃了仁义的正道,不遵守五经的言论,大肆称说怪异鬼神,都是些欺骗众人的邪恶之徒。他们依靠旁门邪道,心怀虚伪,以欺诈君主。听他们的谈论,滔滔不绝,好像马上就可以遇到仙人,假如去访求仙人,却空空荡荡,如同想抓住风捉住影一样,始终不能求得。因此,英明的君主远离他们,不会听从他们的胡言乱语。《论语》曾说过:‘孔子不谈怪异和鬼神。’希望陛下远离这些事情,不要让邪恶的人有可以窥视朝廷的机会。”谷永说得确实很有道理,得到了皇帝的认可。

近义道听途说

反义耳闻目睹

例句

算命的人喜欢说一些谁也听不懂的怪诞言语,再制造出一些捕风捉影的说法,察言观色,骗取钱财。


【词语捕风捉影】  成语:捕风捉影汉语词典:捕风捉影

猜你喜欢

  • 浮生

    源见“浮休”。因人生在世,虚浮不定,因称人生为“浮生”。南朝 宋鲍照《答客》诗:“浮生急驰电,物道险弦丝。”明 王錂《春芜记.宴赏》:“浮生回首如驰影,能消几度闲愁闷。”【词语浮生】  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挟恐见破之私意

    挟( ㄒㄧㄝˊ xié ):怀藏。见:被。 怀着生怕自己的学说被别人攻破的私心。 指某些人在学术上缺乏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公心。语出汉.刘歆《移让太常博士书》:“犹欲抱残守缺,挟恐见破之私意,而无

  • 高下其手

    同“上下其手”。宋 王闢之《渑水燕谈录.官制》:“五代以来,诸州马步军院虞候以衙校为之,太祖虑其任私,高下其手,乃置西寇参军,以进士、‘九经’及第人充之。”述宾 玩弄手段,通同作弊。语出宋·胡继宗《书

  • 一榜京官

    宋太宗初即位,为笼络人心,将张齐贤等一起应试的同榜者全都授予京官事。张齐贤(943-1014年)宋曹州冤句(今山东曹县西北)人,字师亮。后举家迁居洛阳。宋太祖到洛阳巡视时,张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,被召至

  • 丘首狐

    源见“狐死首丘”。比喻怀念故土的人。柳亚子《沙湖钓月图题词为筱墅梅痕伉俪作》诗之四:“句东风土清嘉县,数典吾惭丘首狐。”

  • 人平不语,水平不流

    人得其平就不言语,水得其平就不流动。 意犹“物不得其平则鸣”。语出宋.普济《五灯会元.卷一八.长灵守卓禅师》:“问:‘佛未出世时如何?’师曰:‘绝毫绝厘。’曰:‘出世后如何?”师曰:‘填沟塞壑。’曰

  • 光照乘

    源见“魏车委照”。喻珍贵之物。清潘柽章《程杓石施又王见访分得条字》诗:“赠我长歌光照乘,答君短剑气摩霄。”

  • 桑蓬之志

    见“桑弧蓬矢”。《礼记·射义》:“男子生,桑弧六,蓬矢六,以射天地四方。天地四方者,男子之所事也。”

  • 渊明种秫

    源见“陶令秫”。形容嗜酒好饮,超脱免俗。宋张炎《蝶恋花.邵平种瓜》词:“秦地瓜分侯已故,不学渊明种秫辞归去。”

  • 渊明庐

    同“陶庐”。宋陈与义《书怀示友》诗之六:“微官不救饥,出处违壮图……如何求二顷,归卧渊明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