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

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

原是荀子批判当时各种社会思潮流派之语,认为他们立论有据,说话有条理,合乎逻辑,但却都是欺骗世人之语。后来渐有褒意,表示讲话、写文章有根据、有道理,即可为人们所理解。他说,当今之世,经过粉饰的邪说奸言,比比皆是,从而使天下之人不知是非治乱。其中它嚣、魏牟二人性情放荡,行如禽兽,虽不合乎礼节治道,但他们立论有根据,说话有条理,完全可以欺骗世人。

【出典】:

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假今之世,饰邪说,文奸言,以枭乱天下,矞宇嵬琐,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。纵情性、安恣睢、禽兽行,不足以合文通治;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。是它嚣、魏牟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4第22章:“故曰十子者之工说,说皆不足合大道,美风俗,治纲纪;然其持之各有故,言之皆成理,足以欺惑众愚,交乱朴鄙,则是十子之罪也。”


其他 指言论,主张有理有据。语出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。”朱自清《现代人眼中的古代》:“仔细读了郭先生的引证和解释,觉得他也是~的。”△多用于理由方面。↔无稽之谈 不经之谈。也作“言之成理,持之有故”。


【词语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】  成语: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汉语词典: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

猜你喜欢

  • 函关偷渡

    《史记.孟尝君传》:“夜半至函谷关……关法鸡鸣而出客,孟尝君恐追至,客之居下坐者,有能为鸡鸣,而鸡齐鸣,遂发传出。”战国时,孟尝君曾一度入秦为相。后他想回到齐国去,秦昭王便想杀掉他。他逃到函谷关正值夜

  • 燕足系书

   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的故事。任宗离家行贾湖中,数年不归,绍兰作诗系于燕足。时宗在荆州,燕忽泊其肩,见足系书,解视之,乃妻所寄,感泣而归。唐代郭绍兰《寄夫》诗:“我婿去重湖,临窗泣血书,殷勤

  • 一叶迷山

    比喻为局部的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和整体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 二五回: “世上这般双瞳如豆,一叶迷山的,以至糊涂下人,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?” ●《鹖冠子·天则》: “夫耳之主听,目之主明。一叶蔽目,不

  • 东山携妓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识鉴》:“谢公在东山蓄妓。简文曰:‘安石必出。既与人同乐,亦不得不与人同忧。’”刘孝标注:“宋明帝《文章志》曰:‘安纵心事外,疏略常节,每蓄女妓,携持游肆也。’”后因以“东山

  • 悬榻

    《后汉书.徐稚传》载:徐稚,南昌人,恭俭礼让。太守陈藩以礼请为功曹(官名,汉时州郡佐吏,掌管考查记录功劳),既谒而退。“(陈)藩在郡不接宾客,惟稚来,特设一榻,去则悬之。”又《后汉书.陈藩传》载:藩字

  • 人云亦云

    别人说什么,自己也跟着说什么,没有独立的见解。金代蔡松年《槽声同彦高赋》诗:“槽床过竹春泉句,他日人云吾亦云。”其他 别人说什么,自己也跟着说什么。形容没有主见。宋·苏轼《次韵定慧钦长老》:“我醉君且

  • 望梅

    同“望梅止渴”。清纳兰性德《募建普同塔引》:“然而画饼奚裨,望梅曷补?”【词语望梅】   汉语大词典:望梅

  • 惜分阴

    同“禹惜寸阴”。清查慎行《初到家得陈六谦书》诗:“与子惜分阴,况乃递寒暑。”【词语惜分阴】  成语:惜分阴汉语大词典:惜分阴

  • 壤流

    同“土壤细流”。清顾炎武《与友人书》:“而擿埴索涂之夫,不足为壤流之一助矣。”【词语壤流】   汉语大词典:壤流

  • 偃师

    《列子.汤问》载:周穆王时,有巧匠名偃师。偃师谒见王,问与之同来者何人?对曰:“臣之所造能倡(俳优)者。”“穆王惊视之,趋步俯仰,信人也。巧夫顉其颐,则歌合律;捧其手,则舞应节;千变万化,惟意所适。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