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宠辱不惊

宠辱不惊

对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。比喻把得失置之度外。亦作“宠辱无惊”。出自唐卢承庆事迹。卢承庆,字子余,幽州涿(今河北涿州)人。贞观年间历任秦州参军、考功员外郎、户部尚书、兵部侍郎等。高宗永徽时,曾坐事贬简州司马。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,又拜汝州刺史。显庆四年(659年)任宰相。他曾负责百官政绩的考核。有一人因漕船沉没,被承庆判以“失所载,考中下”,其人丝毫没有愠色。于是承庆又改为“非力所及,考中中”,其人也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。承庆为此十分欣赏此人,便定其判为“宠辱不惊,考中上”。

【出典】:

新唐书》卷106《卢承庆传》4048页:“初,承庆典选,校百官考,有坐漕舟溺者,承庆以‘失所载,考中下’。以示其人,无愠也。更曰‘非力所及,考中中’。亦不喜。承庆嘉之曰:‘宠辱不惊,考中上。’其能著人善类此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佚名《杨家府演义》48回:“吾辈持戟负戈,吃惊受恐,有甚好处。倒不如此辈,宠辱不惊,理乱不闻。”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1:“子期宠辱无惊,伯牙愈加爱重。”


主谓 受宠受辱都无所谓。将得失置于度外。朱苏进、胡建新《康熙帝国》:“知道了这点,咱就该知足,就该心如止水,~。”△用于态度方面。→置之度外不求闻达 ↔患得患失 宠辱叵隙。也作“宠辱无惊”。


【词语宠辱不惊】  成语:宠辱不惊汉语词典:宠辱不惊

原作宠辱若惊,意指人患得患失,故无论受宠受辱,都不免惊恐。后人反其意用为宠辱不惊。意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,受宠受辱皆无动于衷。老子说,世人爱虚荣已达到惊恐的程度,把虚荣象生命一样看重。什么叫作爱虚荣以至于惊恐;虚荣本来就卑下,可是人们得到它,为之惊喜;失掉它,为之惊惧,这就叫爱虚荣以至于惊恐。

【出典】:

《老子》13章: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”

【例句】:

北宋·欧阳修《新唐书·卢承庆传》:“承庆嘉之曰:‘宠辱不惊’,考中上。其能著人善类此。”


【词语宠辱不惊】  成语:宠辱不惊汉语词典:宠辱不惊

猜你喜欢

  • 鹃血满胸

    源见“望帝啼鹃”。形容极度悲伤。清孔尚任《桃花扇.骂筵》:“奴家已拚一死,吐不尽鹃血满胸。”

  • 矛头淅米

    同“矛炊剑淅”。宋陆游《秋来瘦甚而益健戏作》诗:“矛头淅米谁能食,甑里生尘却自奇。”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桓南郡(玄) 与殷荆州 (仲堪) 语次,因共作了语。顾恺之曰:‘火烧平原无遗燎。’桓曰

  • 冯铗歌残

    源见“冯驩弹铗”。比喻长期受冷遇而心中不平。明 邵璨《香囊记.辞婚》:“乡书有雁,晏裘凋弊成长叹;旅食无鱼,冯铗歌残厌久居。”

  • 蛟子

    蛟的儿子。旧题晋代陶潜撰《搜神后记》:“长沙有人,忘其姓名,家住江边。有女子渚次澣衣,觉身中有异,后不以为患,遂妊身。生三物皆如鮧鱼,女以己所生,甚怜异之,乃著藻盘水中养子,经三月,此物遂大,乃是蛟子

  • 洛阳才

    《文选》卷十晋.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终童山东之英妙(终童,指汉代人终军,济南人。曹植《求自试表》称:“昔贾谊弱冠,求试属国,请系单于之颈,而制其命;终军以妙年使越,欲得长缨,占其王,羁致北阙。”),贾生

  • 高拥书城

    源见“坐拥百城”。形容藏书丰富。清冯登府《洞仙歌.自题海峤重游图》词:“手板便抛离,高拥书城,又过了兰风橘雨。”

  • 雒阳鹅

    同“狄泉苍鸟”。清 杨潮观《鲁仲连单鞭蹈海》:“陈宝鸡叫的乖,雒阳鹅扇的歪。”【词语雒阳鹅】   汉语大词典:雒阳鹅

  • 义纵攻剽

    《史记.酷吏列传.义纵》:“义纵者,河东人也。为少年时,尝与张次公俱攻剽,为群盗。纵有姊姁,以医幸王太后。王太后问:‘有子兄弟为官者乎?’姊曰:‘有弟无行,不可。’太后乃告上,拜义纵为中郎,补上党郡中

  • 夷甫岂言钱

    源见“阿堵物”。谓处世清高,耻言钱财。唐刘长卿《罪所留系寄张十四》诗:“冶长空得罪,夷甫岂言钱。”

  • 卖饼安丘

    源见“复壁埋名”。指隐姓埋名,逃避灾祸。清陈维崧《金菊对芙蓉.舟行遇大风》词:“十年萍梗漂流,只赁庑皋桥,卖饼安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