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天未丧斯文

天未丧斯文

文:指周代文化礼乐制度。此典指孔子说:上天并不要毁灭这种周代文化礼乐制度。后以此典感叹文人遭遇困境;或伤感文人之死。孔子要去陈国(都宛丘,今河南淮阳县),经过卫国匡(今河南长垣县西南)地,由孔子弟子颜刻驾驶大车,颜刻用赶车鞭子指着说:“过去我来这个地方,是从这个缺口进去。”匡人听说,以为是鲁国(都曲阜,今山东曲阜)阳虎(也叫阳货。春秋后期鲁国季氏家臣,挟持季桓子,掌握国政,权势极大)。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,匡人因而围困孔子。孔子形状很像阳虎,因此包围孔子五天。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,弟子们都恐慌起来。孔子说:“周文王已经死去,周代文化礼乐制度就不在这里存在吗?上天要是毁灭这种文化礼乐制度,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来承担维护这种文化礼乐制度之责任。上天并不要毁灭这种文化礼乐制度,匡人又能对我们怎么样呢?”此典又作“其如予何”、“天岂丧斯文”、“斯文天已丧”、“丧斯文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47《孔子世家》1919页:“将适陈,过匡,颜刻为仆(驾车人),以其策(马鞭)指之曰:‘昔吾入此,由彼缺也。’匡人闻之,以为鲁之阳虎。阳虎尝暴匡人,匡人于是遂止孔子。孔子状类阳虎,拘焉五日。”“匡人拘孔子益急,弟子惧。孔子曰:‘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(这里,指孔子自己)乎?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。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李白《雪谗诗赠友人》:“积毁销金,沉忧作歌,天未丧文,其如予何!” 宋·陈师道《胡士彦挽词》之一:“吾犹识此老,天岂丧斯文。” 宋·汪元量《浮丘道人招魂歌》之九:“惜哉斯文天已丧,我作哀章泪凄怆。” 元·刘秉忠《木兰花慢·混一后赋》:“龙蛇一屈一还伸,未信丧斯文。”


【典源】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畏于匡,曰:‘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 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; 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’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 (孔子) 将适陈,过匡,颜刻为仆,以其策指之曰:‘昔吾入此,由彼缺也。’匡人闻之,以为鲁之阳虎。阳虎尝暴匡人,匡人于是遂止孔子。孔子状类阳虎,拘焉五日。……匡人拘孔子益急,弟子惧。孔子曰:‘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 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。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’”

【今译】孔子离开卫国,准备到陈国去,经过匡城,颜刻为仆人; 用马鞭指着说:“过去我进这城,就是从那个城缺口进去的。”匡人听见,认为是鲁国的阳虎 (货) 又来了,阳虎曾攻伐掠杀过匡城,匡人于是围困住孔子一行。因为孔子状貌很像阳虎,将他拘禁五天。后匡人囚禁孔子更紧,弟子们害怕。孔子说:“文王已死,文化不在我这里吗? 天如果要消灭这一文化,那后死的我也不会掌握这种文化了。天如果不想消灭这一文化,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?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感叹文人遭受困厄; 或哀伤文人之死。

【典形】其如予何、丧斯文、斯文天已丧、天岂丧斯文、天未丧文。

【示例】

〔其如予何〕 唐·李白 《雪谗诗赠友人》:“积毁销金,沉忧作歌,天未丧文,其如予何!”

〔丧斯文〕 元·刘秉忠《木兰花慢·混一后赋》:“龙蛇一屈一还神,未信丧斯文。”

〔斯文天已丧〕 宋·汪元量《浮丘道人招魂歌》之九:“惜哉斯文天已丧,我作哀章泪凄怆。”

〔天岂丧斯文〕 宋·陈师道《胡士彦挽词》之一:“吾犹识此老,天岂丧斯文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远山

    同“远山眉”。唐 崔仲容《赠歌姬》诗:“皓齿乍分寒玉细,黛眉轻蹙远山微。”《天雨花》十九回:“两道远山分八字,楚楚身材弱不胜。”【词语远山】   汉语大词典:远山

  • 长饥方朔

    源见“索米长安”。借指低薪小吏。宋张元幹《再用韵奉留聪父》诗:“长饥方朔笑侏儒,岁晚还惊大小馀。”

  • 楚王魂梦

    源见“巫山云雨”。指男女情事。唐李咸用《巫山高》诗:“斗艳传情世不知,楚王魂梦春风里。”

  • 居诸

    《诗经.邶风.柏舟》:“日居月诸?胡迭而微。”唐.孔颖达疏:“居诸者,语助也。”《诗经》中有“日居月诸,胡迭而微”句,谓日月交替更迭。其中“居”和“诸”为语气助词。后以“居诸”代指日月或喻指光阴。唐.

  • 班生庐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六晋.陶渊明《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》:“聊且凭化迁,终反班生庐。”唐.李善注:“班固《函道赋》曰:‘终保己而贻则,里上仁之所庐。’”《文选》卷十四《幽道赋》:“里上仁之所庐。”唐.李善注

  • 曦驭

    源见“羲和驭日”。指太阳运行。唐许敬宗《奉和入潼关》:“曦驭循黄道,星陈引翠旗。”【词语曦驭】   汉语大词典:曦驭

  • 苍鹰

    源见“郅都苍鹰”。借指酷吏。北周庾信《正旦上司宪府》诗:“苍鹰下狱吏,獬豸饰刑官。”唐骆宾王《幽絷书情通简知己》诗:“骢马刑章峻,苍鹰狱吏猜。”【词语苍鹰】   汉语大词典:苍鹰

  • 耻为五斗粟

    源见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形容为人清高,有骨气,不屈身事人。宋彭乘《续墨客挥犀.贵其真》:“陶渊明耻为五斗粟屈于乡里小儿,弃官去归。”

  • 登龙

    同“登龙门”。唐李端《元丞宅送胡浚及第东归觐省》诗:“登龙兼折桂,归去当高车。”源见“鱼化龙”。喻科举中第。唐钱起《送冷朝阳擢第后归金陵觐省》诗:“兄弟相欢初让果,乡人争贺旧登龙。”【词语登龙】   

  • 一日九迁

    汉焦赣《易林.履之节》:“安上宜官,一日九迁,升擢超等,牧养常山。”原注:“汉车千秋一日九迁其官。”汉蔡邕《蔡中郎文集》九《让尚书乞在闲冗表》:“田千秋有神明感动,贞梦至言,以寤圣听,昭发上心,故有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