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塞翁失马

塞翁失马

淮南子.人间训》:“塞上之人,有善术(指阴阳五行等方术)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,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‘此何遽(就)不能为福乎?’居(过了)数月,其马将(带引)胡骏马而归,人皆贺之,其父曰:‘此何遽不能为祸乎?’家富良马,其子好骑,坠而折其髀(股上大骨),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‘此何遽不能为福乎?’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壮者控弦(拉弓射箭)而战,塞上之人死者十九(十分之九),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(指都得到保全)。故福之为祸,祸之为福,化不可极(变化无穷),深不可测也。”

“塞翁失马”的故事,从祸福反复转化中,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矛盾是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的。其中所包含的祸福无常的“不可知论”和“宿命论”思想,则是应当摒弃的。

后以“塞翁失马”常比喻暂时受损失,却因此而可以得到好处,坏事可以变成好事。宋.文天祥《山中感兴》诗之二:“山深人不知,塞马谁得失?”意指时局紧张,身居深山也未必能免祸。


主谓 比喻人的福祸可以转换,坏可能变好,好也可能变坏,常与“安知非福”连用。语本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,人皆吊之。其父曰:‘此何遽不为福乎?’居数日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,人皆贺之。其父曰:‘此何遽不为祸乎?’家富良马,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,人皆吊之。其父曰:‘此何遽不为福乎?’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壮者引弦而战,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,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故福之为祸,祸之为福,化不可极,深不可测也。”宋·陆游《长安道》:“士师分鹿真是梦,~犹为福。”△用于失物或失意时的自慰或安慰他人。→福祸无定 时来运转。也作“塞翁得马”、“失马塞翁”。


【典源】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,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‘此何遽不为福乎?’居数月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,人皆贺之,其父曰:‘此何遽不能为祸乎?’家富良马,其子好骑,堕而折其髀 (bi),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‘此何遽不为福乎?’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壮者引弦而战,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。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故福之为祸,祸之为福,化不可极,深不可测也。”

【今译】 边塞上有位老翁,家中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,人们都来慰问,老翁说:“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?’过了几个月,那马带着胡人骏马又跑了回来,人们都来庆贺,老翁说:“怎么知道这不是祸呢?”家中有许多良马, 他儿子好骑,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,人们又来慰问,老翁说:“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?”又过一年,胡人大举入侵,青壮年都去打仗,边塞的人,十之八九都战死了。只有他儿子因为跛腿,父子得以保全。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形容祸福相倚,彼此转化,难以预料。

【典形】 得马、得马失马、偶亡塞马、塞儿坠马、塞马、塞上马、塞上翁、塞翁、塞翁得失、塞翁福、塞翁马、塞翁失马、丧马、失马、失马翁、折足忧、倚伏占北叟、马何预得失、塞叟归驹、塞上归马、得马折足、得马生灾、老翁失马、失马成福、塞上猜、塞上贤。

【示例】

〔得马〕 清·杨潮观《穷阮籍醉骂财神》:“你既是明知得马非为福。我不过聊试挥锄可拾遗。”

〔得马失马〕 宋·黄庭坚《梦中和觞字韵》:“作云作雨手翻覆,得马失马心清凉。”

〔偶亡塞马〕 宋·陆游《高枕》:“偶亡塞马宁非福,太察渊鱼恐不祥。”

〔塞儿坠马〕 清·归庄《病》:“塞儿坠马宁非福,扶杖看云且放怀。”

〔塞马〕 清·蒲松龄《夜发维扬》:“世事于今如塞马,黄粱何必向遭逢。”

〔塞上马〕 宋·王安石《用前韵戏赠叶致远》:“忘情塞上马,适志梦中蝶。”

〔塞上翁〕 清·俞荔《迂溪草堂初成》:“是非难染溪边石,得失奚关塞上翁。”

〔塞翁〕 唐·杜牧《题白云楼》:“才微分薄忧何益,却欲回心学塞翁。”

〔塞翁得失〕 明 · 唐寅《齐云岩纵目》:“塞翁得失浑无累,胸次悠然觉静虚。”

〔塞翁马〕 清·唐孙华 《闲居写怀》:“忧喜塞翁马,得失楚人弓。”

〔塞翁失马〕 宋·陆游《长安道》:“士师分鹿真是梦,塞翁失马犹为福。”

〔丧马〕 唐·白居易 《无可奈何》:“何福非福? 何吉非凶? 谁达此观? 丧马之翁。”

〔失马〕 清·赵执信《人心叹》:“伧父塞翁前失马,痴儿臧谷旋亡羊。”

〔失马翁〕 唐·许诨《泛溪》:“遁迹驱鸡吏,冥心失马翁。”

〔折足扰〕 唐·白居易《放言》 之二:“龟灵未免刳肠患,马失应无折足忧。”


【词语塞翁失马】  成语:塞翁失马汉语词典:塞翁失马

猜你喜欢

  • 同生共死

    一起生,一起死。形容情谊深厚。亦作“同生同死”。是隋文帝杨坚回顾他与郑译的友谊时所说。杨坚(541-604年),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)人。其女为北周宣帝皇后。宣帝死后,杨坚遂以后父身份入宫辅政,总揽军

  • 藜床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管宁传》注高士传:“管宁自越海及归,常坐一木榻(即藜床),积五十余年,未尝箕股(伸开大腿,象簸箕的样子而坐叫箕股,箕股被视为不恭。),其榻上当膝处皆穿。”三国时,魏国的管宁是位高士,曾

  • 心驰魏阙

    同“心在魏阙”。宋陆游《会庆节贺表》:“臣迹滞遐荒,心驰魏阙。”见“心在魏阙”。宋·陆游《会庆节贺表》之1:“敛时百福,享国万年。臣迹滞遐陬,~。”【词语心驰魏阙】  成语:心驰魏阙汉语大词典:心驰魏

  • 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

    旧书要不厌其烦地读它百遍,一边熟读,一边深思,你就能明白它的义理。 表示书要熟读深思,才能有收获。语出宋.苏轼《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川归》:“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他年名宦恐不免,今日栖迟那可

  • 龟灵

    《庄子.外物篇》:“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,曰:‘予自宰路之渊,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,渔者余且得予。’元君觉,使人占之,曰:‘此神龟也’……”中国古代认为龟有灵性,所以占卜祸福吉凶常用龟甲。“龟灵”

  • 窭贫

    《诗.邶风.北门》:“终窭且贫,莫知我艰。”后以“窭贫”谓贫穷。《聊斋志异.婴宁》:“年来以家窭贫,又无三尺男,遂至音问梗塞。”又《青梅》:“邑有张生……家窭贫,无恒产,税居王第。”【词语窭贫】   

  • 蛇足

    《战国策.齐策二》:“楚有祠者(主持祭祀的人),赐其舍人(左右亲近人)卮(酒器)酒。舍人相谓曰:‘数人饮之不足,一人饮之有馀。请画地为蛇,先成者饮酒。’一人蛇先成,引酒且饮之,乃左手持卮,右手画蛇,曰

  • 尸素之禄

    源见“尸位素餐”。指无功而受之俸禄。林纾《答某公书》:“岂忍割弃可恋之日,冒沾尸素之禄,以遽远老母?”

  • 武阳死灰

    《战国策.燕策三》:“荆轲奉樊于期头函,而秦武阳奉地图匣,以次进至陛下。秦武阳色变振恐,群臣怪之,荆轲顾笑武阳,前为献曰:‘北蛮夷之鄙人,未尝见天子,故振慑,愿大王少假借之,使毕使于前。’”《燕丹子》

  • 冰出水

    《荀子.劝学篇》: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”荀况指出:冰生于水,而寒于水。这意思是说,为学之道,学生当胜于先生,学而方有提高。唐.王季文《青出蓝》诗:“还同冰出水,不共草为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