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唾壶敲缺

唾壶敲缺

同“唾壶击缺”。宋张炎《台城路.寄姚江太白山人陈文卿》词:“叹千里悲歌,唾壶敲缺。却说巴山,此时怀抱那时节。”清袁枚随园诗话》卷二:“〔先祖旦釜公《巩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》云〕忧来处,把唾壶敲缺,羯鼓频抓。”


见“唾壶击缺”。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2:“(先祖旦釜公《鞏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》云)忧来处,把~,羯鼓频挝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北堂书钞》卷一百三十五引晋·裴启《语林》: 云:“王大将军每酒后,辄咏‘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’便以如意击珊瑚唾壶,壶尽缺。”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“王处仲每酒后辄咏‘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’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《晋书·王敦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晋代王敦字处仲,任大将军,他曾立有大功,后因专擅朝政,为晋帝所忌惮。王心中闷闷不平,在饮酒后常吟诵曹操《龟虽寿》一诗中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名句,一边用如意击打唾壶,壶口都被敲缺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抱负才能不得施展,胸中感慨苦闷; 或形容慷慨高歌悲吟。

【典形】 高歌唾壶缺、歌缺壶、击碎玉唾壶、击唾壶、击玉壶、扣壶、扣铜壶、烈士吟、敲壶、敲缺唾壶、缺壶、缺唾壶、兽壶敲玉、碎唾壶、唾壶残、唾壶空击、唾壶敲缺、唾壶心、玉唾壶、醉击玉壶、敲缺铜壶、琼壶敲缺、狂叩唾壶、唾壶口、缺壶歌、缺壶声、壶堪击、扣壶歌、击歌壶、唾壶击缺。

【示例】

〔高歌唾壶缺〕 清·丘逢甲 《放歌与陈伯贞》:“可怜暮年烈士心,夜半高歌唾壶缺。”

〔歌缺壶〕 明·杨慎《金衣公子》:“休歌缺壶,休投暗珠,神仙原是英雄做。”

〔击碎玉唾壶〕 清·邵长蘅《解仲长画十八学士图歌》:“慷慨击碎玉唾壶,高吟梁父浮云徂。”

〔击唾壶〕 宋·王安石《和张仲通见寄》:“欹枕狂歌击唾壶,直将轩冕等锱铢。”

〔击玉壶〕 唐·李白《玉壶吟》:“烈士击玉壶,壮心惜暮年。”

〔扣壶〕 清·唐孙华《题薪禅弟击壶图》:“扣壶长吟心未厌,惜哉狂竖徒骄盈。”

〔扣铜壶〕 宋·王沂孙《声声慢》:“短景凄然,残歌空扣铜壶。”

〔烈士吟〕 元·郝经《老马》:“短歌声断银壶缺,常记当年烈士吟。”

〔敲缺唾壶〕 明 · 练高 《送赵将军》:“敲缺唾壶银烛短,时人不解陇头吟。”

〔缺壶〕 金·元好问《过希颜故居》之一:“缺壶声里短歌行,星斗阑干醉胆横。”

〔缺唾壶〕 宋·苏轼《次韵刘景文见寄》:“莫因老骥思千里,醉后哀歌缺唾壶。”

〔兽壶敲玉〕 元·张可久《水仙子·青衣洞天》:“鹤羽携风采药忙,兽壶敲玉悲歌壮。”

〔碎唾壶〕 清·黄遵宪《仰天》:“仰天击缶唱乌乌,拍遍阑干碎唾壶。”

〔唾壶残〕 清·赵执信《悲骊马》:“酒酣自击唾壶残,白日回光天色改。”

〔唾壶空击〕 宋·张元干《石州慢·己酉秋吴兴舟中》:“两宫何处? 塞垣只隔长江,唾壶空击悲歌缺。”

〔唾壶敲缺〕 宋·张炎《台城路·寄姚江》:“虚沙动月,叹千里悲歌,唾壶敲缺。”

〔唾壶心〕 明·袁宏道《得李宏甫先生书》:“悲哉击筑泪,已矣唾壶心。”

〔玉唾壶〕 宋·陈与义《某窃慕东坡》:“铁如意畔无忧畏,玉唾壶旁耐岁年。”


【词语唾壶敲缺】  成语:唾壶敲缺汉语词典:唾壶敲缺

猜你喜欢

  • 昭阳

    同“昭阳殿”。宋杨泽民《风流子.咏钱塘》词:“佳胜古钱塘。帝居丽、金屋对昭阳。”【词语昭阳】   汉语大词典:昭阳

  • 怀璧为罪

    《左传.桓公十年》:“初,虞叔有玉,虞公求旃,弗献。既而悔之,曰:‘周谚有之:“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。”吾焉用此,其以贾害也!’乃献之。”后因以“怀璧为罪”指多财招祸或怀才遭忌。《三国志.华歆传》:“本

  • 凤引九雏

    《晋书.穆帝纪》:“〔升平四年〕二月,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。”后因以“凤引九雏”为天下太平、社会繁荣的祥瑞之兆。唐顾况逸句:“龙吟四泽欲兴雨,凤引九雏惊宿乌。”主谓 天下太平、社会繁荣的吉兆。语本《晋书

  • 肉中刺

    比喻极端厌恶之物。元代佚名氏《陈州粜米》杂剧第一折:“我见了那穷汉似眼中疔,肉中刺。”【词语肉中刺】  成语:肉中刺汉语大词典:肉中刺

  • 何去何从

    从:跟随,遵从。 往何处去,跟何人走。 形容心中惶惑,无所适从。语出《楚辞.卜居》:“此孰吉孰凶,何去何从?”晋.潘岳《夏侯常侍诔》:“为仁由己,匪我求蒙,谁毁谁誉,何去何从?”《红楼梦》八七回:

  • 槐根

    同“槐根洞”。清杨夔生《木兰花慢.金台负笈》词:“槐根,可怜梦觉,叹苍通、书礼负遗经。”

  • 抱树泣

    南朝.宋.刘义庆撰《世说新语.德行》:“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。家有一李树,结子殊好,母恒使守之,时风雨忽至,祥抱树而泣。”梁.刘孝标注引萧广济《孝子传》:“祥后母庭中有李,始结子,使祥昼视鸟雀,夜则趋

  • 所过者化,所存者神

    化:感化。存:在。神:治理。 所经过之处,人们受到感化;所停留之地,地方得到治理。 古时形容圣君贤臣的德业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上》:“夫君子所过者化,所存者神,上下与天地同流,岂曰小补之哉?”王引之

  • 不少概见

    少:稍,略微。概:梗概,大略。 不能略微见到一个梗概。 指很难见到。语出《史记.伯夷列传》:“余以所闻(许)由、(务)光义至高,其文辞不少概见,何哉?”司马贞索隐:“概是梗概,谓略也。盖以由光义至

  • 危途九折

    源见“王尊叱驭”。形容极险之路。宋陆游《闲咏》:“危途九折浩无津,晚幸收身作散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