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合浦珠还

合浦珠还

比喻以有德行为来感动万物,连走失的蚌也返回原处。又用于比喻人去复返或东西失而复得。孟尝,字伯周,会稽上虞(今浙江上虞县)人。是当时著名廉吏。安帝、顺帝时,曾任合浦(今广西合浦县)太守。当地不产五谷,但有海产珍珠。因与交阯接壤,故多以珍珠换取粮食。此前地方官多是贪得无厌之辈,派人偷采珍珠而不知保养,产珠的蚌纷纷的迁到交阯的水域,于是商旅不行,人无生路,穷苦人有的饿死道旁。孟尝到任后,大力革除弊政。不到一年,迁走的蚌又纷纷回到原地。

【出典】:

后汉书》卷76第2473页《孟尝传》:“孟尝,字伯周,会稽上虞人也。……迁合浦太守。郡不产谷实,而海出珠宝,与交阯比境,常通商贩,贸籴粮食。先时宰守并多贪秽,诡人采求,不知纪极,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。于是行旅不至,人物无资,贫者饿死于道。尝到官,革易前弊,求民病利。曾未逾岁,去珠复还,百姓皆反其业,商货流通,称为神明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陈陶《题赠高闲上人》:“珠还合浦老,龙去玉川贫。”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8《霍女》:“女笑曰:‘妾生平于吝者则破之,于邪者则诳之也。若实与君谋,君必不肯,何处可致千金者?错囊充物,而合浦珠还,君幸足矣,穷问何为?’乃雇役苛囊,相将俱去。”


见“珠还合浦”。《聊斋志异·霍女》:“错囊充牣,而~,君幸足矣,穷问何为?”


解释合浦:古郡名。汉代设置,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,县东南有珍珠城,又名白龙城,以产珍珠著名。还:返回。原比喻因为德政有方,以至于以前逃走的珠蚌受到感动而返回。后多用来比喻失去的东西又再次得到。

出处后汉书·循吏传·孟尝》:“(合浦)郡不产谷实,而海出珠宝……先时宰守并多贪秽,诡人采求,不知纪极,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。……尝到官,革易前敝,求民病利。曾未踰岁,去珠复还,百姓皆反其业。”

东汉时,合浦郡不产粮谷,但盛产珍珠。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,色泽纯正,被称为“合浦珠”。合浦当地的百姓都以采珠为生,并以此换取粮食来生活。孟尝是当时有名的清官,他仁爱道义,高洁脱俗,才能出众。在孟尝来合浦担任郡守之前,合浦的各级官吏贪赃枉法,不管珍珠生长的规律和捕捞的节制,一味派人捕捞。结果,珠蚌害怕了,它们逐渐迁徙到了邻近的交趾郡内。合浦能捕捞到的珍珠越来越少。合浦百姓向来靠采珠为生,如今资源枯竭,采不到珍珠,客商们也不来了,百姓无法生活,不少人因此饿死。孟尝担任合浦太守后,革除以前的弊政,寻求帮助老百姓摆脱困境的办法。他废除了不合理的捕捞政策,大力保护和合理开发珠蚌资源。还不到一年,迁走的珠蚌又返回了合浦,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,百姓们也都过上了富裕安乐的日子。

例句

由于政策合理,领导有方,学校许多流失的人才又纷纷返回,真可谓“合浦珠还”。


【词语合浦珠还】  成语:合浦珠还汉语词典:合浦珠还

猜你喜欢

  • 鼎图

    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:“据九鼎,按图籍,挟天子以令天下。”后因以“鼎图”指国家的重要器物。《梁书.袁昂传》:“当其时也,负鼎图者日至,执玉帛者相望。”【词语鼎图】   汉语大词典:鼎图

  • 相孙弘

    源见“东阁招贤”。谓贤士得到起用。唐李商隐《哭刘司户蕡》诗:“空闻迁贾谊,不待相孙弘。”

  • 书空

    《世说新语.黜免》:“殷中军(浩,因为中军将军,故称)被废(姚襄反,浩遣将击姚,军败,被废为庶人),在信安终日恒书空(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)作字。扬州吏民寻义逐(追随)之,窃视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

  • 等浮云

    源见“富贵浮云”。谓淡泊名利,不以富贵为重。宋苏轼《别东武流杯》诗:“莫笑官居如传舍,故应人世等浮云。”

  • 如皋雉

    同“如皋射雉”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闻得罗敷未有夫,支机肯许问津无?他年得射如皋雉,珍重今朝仆射姑。”【词语如皋雉】   汉语大词典:如皋雉

  • 敝裘

    源见“季子貂敝”。谓奔波劳碌以致衣服破败,生活困顿。唐李白《赠友人》诗之三:“敝裘耻妻嫂,长剑托交亲。”【词语敝裘】   汉语大词典:敝裘

  • 鹿车之敬

    源见“挽鹿车”。借指贤妇安于清贫,敬事丈夫。王闿运《皇朝追赠总督衔常公神道碑》:“夫人同县刘氏,孝敬夙闻,贫修鹿车之敬,贵习纮?之礼。”

  • 支公骏马

    源见“支公好”。支遁是晋代高僧,与当时名流谢安、王羲之为友,喜欢养马,爱其神骏。因用以表现高人雅兴。明高启《再游南峰》诗:“支公骏马嗟何处,石上莓苔没旧踪。”【词语支公骏马】  成语:支公骏马汉语大词

  • 黄雀语

    南朝梁.皇侃《〈论语集解〉义疏》卷三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子谓公冶长,‘可妻也。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。’以其子妻之。”据说孔子弟子公冶长因懂鸟语,被冤为杀人犯入狱,后经查实无罪释放。后遂用为平反洗冤之

  • 尤物移人

    《左传.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夫有尤物,足以移人。”后以“尤物移人”谓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。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二:“高帝非天人欤!能决意于太公、吕后,而不能决意于戚夫人,杯羹可分,则笑嫚自若,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