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“刺史天”。唐戎昱《赠宜阳张使君》诗:“政移千里俗,人戴两重天。”【词语两重天】 汉语大词典:两重天
源见“大笔如椽”。指朝廷诏令文书等重要文章。《陈书.徐陵传》:“世祖、高宗之世,国家有大手笔,皆陵草之。”后亦称工于文辞有大成就的人。唐白居易《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》:“吾闻武德暨开元中,颜师古、陈
同“强弩之末”。《史记.韩长孺列传》:“且强弩之极,矢不能穿鲁缟;衡风之末,力不能漂鸿毛。”见“强弩之末”。【词语强弩之极】 成语:强弩之极汉语大词典:强弩之极
同“千头木奴”。清盛锦《蜀道写怀》诗:“心折江陵灌园叟,黄柑千树比封侯。”
见“附骥尾”。范文澜《中国近代史》7章:“(康有为)痛责那倡言合作的学生,说他们太无志气,不识潮流,要~。”【词语附人骥尾】 成语:附人骥尾
源见“华亭鹤唳”。表示居官罹祸,追悔莫及。明徐渭《四声猿.渔阳三弄》:“你怎生不再来牵犬上东门,闲听唳鹤华亭坝?却出乖弄丑,带锁披枷。”
源见“玉关人老”。指戍边归来。清顾炎武《塞下曲》之二:“陛下宽仁多不杀,可能生入玉关无?”
见“冰肌玉骨”。
同“巫山云雨”。唐李群玉《赠人》诗:“曾留宋玉旧衣裳,惹得巫山梦里香。”【词语巫山梦】 汉语大词典:巫山梦
源见“好整以暇”。形容既严谨又从容不迫。宋张戒《岁寒堂诗话》卷上:“‘萧萧马鸣,悠悠斾旌’,以‘萧萧’‘悠悠’字,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。”【词语整暇】 汉语大词典:整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