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〔敷奏以言,明试以功〕。
《史记.留侯世家》:“太史公曰:‘学者多言无鬼神,然言有物。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,亦可怪矣。……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,至见其图,状貌如妇人好女。盖孔子曰:“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留侯亦云。’”汉张良封
《后汉书.孟敏传》:“〔孟敏〕客居太原,荷甑堕地,不顾而去。林宗见而问其意。对曰:‘甑以破矣,视之何益?’林宗以此异之,因劝令游学。十年知名,三公俱辟,并不屈云。”后以“堕甑”谓事已过去,后悔无益,含
《战国策.楚策四》:“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;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后因以“顾犬补牢”比喻时机当前,急谋对策或事情出了差错,宜及时设法补救。梁启超《〈日本国志〉后序》:“后之视今,犹今之视昔,顾犬补牢
源见“青蘋末”。指洞穴,洞口。宋苏轼《飓风赋》:“忽野马之决骤,矫退飞之六鹢。袭土囊而暴怒,掠众窍之叱吸。”【词语土囊】 汉语大词典:土囊
源见“焚书坑儒”。指秦始皇焚烧诗书事。明沈德符《野获编补遗.经传佚书》:“先秦徐福入海时,必携古经传同往,此时焚书事未起。”【词语焚书】 汉语大词典:焚书
源见“许由洗耳”。谓去污浊而就净土。晋桓温《荐谯元彦表》:“故有洗耳投渊,以振玄邈之风;亦有秉心矫迹,以敦在三之节。”【词语洗耳投渊】 成语:洗耳投渊
宁可相信它有,不可相信它没有。 表示立足于“有”,做好准备,以防意外。语出元.无名氏《盆儿鬼》楔子:“那先生都叫他做贾半仙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,孩儿去意已决。”《水浒全传》六一回:“卢俊义道:‘
源见“衣绣夜行”。谓富贵后回故乡显示荣耀。《南史.柳庆远传》:“出为雍州刺史,加都督,帝饯于新亭,谓曰:‘卿衣锦还乡,朕无西顾忧矣。’”元 张国宾《薛仁贵》四折:“你孩儿三箭定了天山……今日衣锦还乡,
《世说新语.识鉴》:“(车)胤长,又为桓宣武所知。清通于多士之世,官至选曹尚书。”南朝.梁.刘孝标注引《续晋阳秋》:车胤,“字武子,南平人。……及长,风姿美劭,机悟敏率。桓温在荆州取为从事,一岁至治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