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分道扬镳

分道扬镳

扬镳:提起马勒口,驱马前进。指分路而行。也比喻志趣不同,造诣不同,各走各的路。郭沫若《海涛集.涂家埠》:“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,由‘貌合神离’再变为‘分道扬镳’了。”亦作“分路扬镳”。《魏书.河间公齐传》:“子志……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,俱入见,面陈得失……高祖曰:‘洛阳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’”《南史.裴子野传》:“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《过秦》、《王命》分路扬镳。”


连动 镳,马勒口。扬镳,提起马勒口,驱马前行。形容分路前进。比喻志趣、目的等不同,各奔前程。本作“分路扬镳”。语本《北史·魏诸宗河间公齐传》:“李文曰:‘洛阳,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’”冬雪《红杜鹃》:“你也亲自看到了,童彤年轻、英俊,我已和他~,难道你还不满意么?”△用于分路而行或各干各的事。→各奔前程 各奔东西 ↔志同道合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。也作“分路扬镳”、“扬镳分道”、“扬镳分路”。


解释镳:马嚼子。扬镳:提起马嚼子,意即驱马前行。原指分道而行。后多用来形容由于见解不合,各走各的路,各干各的事。

出处魏书·拓跋志传》:“洛阳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”

南北朝时,北魏有一个叫拓跋志的人,是皇室宗族,他父亲屡建战功,很受皇帝敬重。拓跋志从小聪敏机警,口才出众,同时饱读诗书,很有文采,受到皇帝的赏识,后被任命为洛阳令。不久,北魏迁都洛阳,拓跋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务的京兆尹。洛阳变成京城,城中达官贵人就多了起来。但拓跋志认为自己很有才能,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。

有一次,拓跋志外出,迎面遇上御史中尉(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)李彪的车马。按照当时的规定,官职低者要给高者让路。拓跋志职位比李彪低,应该给李彪让路,但他偏偏不让。两人相持不下,到皇帝面前争了起来。李彪说:“御史中尉谋虑国家大事,按法享受华盖之车。岂有洛阳令与我相抗衡的道理?”拓跋志并不买李彪的账,说:“普天之下,哪个人不编入地方官的户籍?洛阳为京畿之地,我是这里的行政长官,你就是编入我户籍的一位住户,我又岂能和其他官员一样,避让你的车马?”

皇帝听后,觉得他们都有理,便说:“洛阳是我的京城,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,各走各的。”于是两人出来,拿出尺子丈量路面,然后分成两边,各走各的。

近义各奔前程

反义志同道合

例句

我们各自的追求目标大相径庭,只好分道扬镳,各走各的路。


【词语分道扬镳】  成语:分道扬镳汉语词典:分道扬镳

猜你喜欢

  • 肥轻

    同“肥马轻裘”。唐杜甫《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》诗:“掌握有权柄,衣马自肥轻。”明 寓山居士《鱼儿佛》一出:“你道是本分内营生,胜随身田万顷,为甚把杀心儿换个肥轻。”【词语肥轻】   汉语大词典:肥轻

  • 楚人钳

    源见“楚筵辞醴”。借指被暴君囚禁,遭受屈辱。宋王安石《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》之一:“遐追商洛翁,秦火不能炎。近慕楚穆生,竟脱楚人钳。”【词语楚人钳】   汉语大词典:楚人钳

  • 易俗移风

    改变习俗,转移风气。晋 常璩《华阳国志.先贤士女总赞下.梓潼士女》:“其高者,则严君味道,易俗移风。”陈去病《论戏剧之有益》:“惟兹新戏,最洽人情,易俗移风,于是焉在。”参见“移风易俗”。见“移风易俗

  • 穷途泪

    同“穷途恸哭”。唐骆宾王《早发诸暨》诗:“独掩穷途泪,长歌《行路难》。”

  • 卫国鹤

    同“卫鹤”。明李梦阳《七夕边马二宪使许过繁台别业不成辄用七字句述我志怀二十韵》:“宠岂尽轩卫国鹤,画宜偏骇叶公龙。”

  • 阮家会

    同“阮生集”。唐武元衡《闻严秘书与正字及诸客夜会因寄》诗:“闻道今宵阮家会,竹林明月七人同。”【词语阮家会】   汉语大词典:阮家会

  • 众少不敌

    见“寡不敌众”。《旧唐书·列传第十二》:“其后,胡贼寇境,大亮~,遂单马诣贼营,召其豪帅,谕以祸福,群胡感悟,相率请降。”【词语众少不敌】  成语:众少不敌

  • 身全木雁间

    源见“木雁”。表示中庸处世。宋程俱《葺蜗庐吴下用叶翰林见寄诗韵作》:“明知计出柏马下,正拟身全木雁间。”

  • 尤花殢雪

    犹尤云殢雨。宋 柳永《小镇西》词:“久离缺,夜来魂梦里,尤花殢雪,分明似旧家时节。”见“尤云殢雨”。宋·柳永《小镇西》:“久离缺,夜来魂梦里,~,分明似旧家时节。”【词语尤花殢雪】  成语:尤花殢雪汉

  • 还珠守

    源见“合浦珠还”。指清廉有政绩的地方官。守,太守。唐杜牧《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》:“今日还珠守,何年执戟郎?”【词语还珠守】   汉语大词典:还珠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