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兵不血刃

兵不血刃

谓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。荀子认为,战争是实现仁义的手段。他说,尧伐欢兜,舜伐有苗,禹伐共工,汤伐夏桀,文王伐崇,武王伐纣,上述四帝、两王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。因而,附近的人因其推行善政而服从其领导,远方的人因仰慕其德行而前来投奔,武器上没有一点血迹,远近已来归服,功德极盛,恩惠遍及四方。

【出典】:

《荀子·议兵》:“故仁人之兵,所存者神,所过者化,若时雨之降,莫不说喜。是以尧伐欢兜,舜伐有苗,禹伐共工,汤伐有夏,文王伐崇,武王伐纣,此四帝、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。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远迩来服,德盛于此,施及四极。”

【例句】:

尉缭子·武议》:“武王不罢士民,兵不血刃,而克商诛纣。” 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王濬传》:“濬自发蜀,兵不血刃,攻无坚城。”


主谓 兵,兵器。兵器上没有沾血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德,~,远迩来服。”△用于表示未经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。→不战而胜↔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。 也作“兵无血刃”、“军不血刃”。


解释兵:兵器。兵器上没有沾血。指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。

出处荀子·议兵》:“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远迩来服。”

荀子的学生陈嚣问荀子:“先生您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,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。仁的意思就是爱人,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,既然这样,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?因为在我看来,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。”

荀子说:“仁的意思就是爱人,正因为爱人,所以就憎恶别人危害它;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,正因为遵循道理,所以就憎恶别人弄乱它。这么说来,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禁止暴横,消除危害,并不是为了争夺。因此,仁人的军队,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,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,就像及时雨一样,没人不喜欢。尧、舜、大禹、商汤、文王、武王,这两帝四王都是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,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,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,兵器上连血都没有沾染,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君子忠于仁义,坚持道义,正因为这,所以才长久地坐镇国家。’说的就是这种情况。”

近义不战而胜

反义浴血奋战

例句

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,就解放了这个城市。


【词语兵不血刃】  成语:兵不血刃汉语词典:兵不血刃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母

    源见“丁兰刻木”。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偶像。用以称誉人孝敬母亲。《南史.梁元帝纪下》:“〔元帝〕始居文宣太后忧,依丁兰作木母。”【词语木母】   汉语大词典:木母

  • 慧业文人

    《宋书.谢灵运传》:“太守孟?事佛精恳,而为灵运所轻,尝谓?曰:‘得道应须慧业文人,生天当在灵运前,成佛必在灵运后。’?深恨此言。”后以“慧业文人”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有深缘的人。清张岱《〈陶庵梦忆

  • 急惊风偏撞着慢郎中

    急惊风:中医指小儿发高烧,两眼直视,牙关紧闭,手足痉挛的一种危急病症。郎中:医生。 比喻事急求人,而对方却漠然对待,不采取紧急措施。语出《二刻拍案惊奇.杨抽马甘请杖》:“此时富家子正是:急惊风撞着了

  • 齐说客

    源见“食其下齐国”。指郦食其。唐杜甫《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》诗:“耻非齐说客,甘作鲁诸生。”

  • 合镜

    源见“破镜重圆”。谓夫妇离而复合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宣恩》:“加冠进职君臣礼,合镜还珠夫妇恩。”【词语合镜】   汉语大词典:合镜

  • 子胥鞭楚

    同“鞭尸”。清王昙《留侯祠》诗:“子胥鞭楚 楚不绝,留侯入秦 秦即灭。”

  • 击节称叹

    参见:击节叹赏偏正 打着拍子赞赏。形容对诗文或艺术品十分欣赏。《聊斋志异·叶生》:“闱后,索文读之,~。”※节,不读作jiē。△褒义。多用于对诗文、艺术或人的称赞。→赞叹不已。也作“击节称赏”、“击节

  • 勇夫重闭

    重( ㄔㄨㄥˊ chóng )闭:内外门户层层关闭。 即使勇敢的人也要关闭内外门户。 表示保持警惕,有备无患。语出《左传.成公八年》:“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,假道于莒。与渠丘公立于池上,曰:‘城已

  • 假王徼福

    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韩信“平齐。使人言汉王曰:‘齐伪诈多变,反复之国也……,不为假王以镇之,其势不定。愿为假王便,当是时,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,韩信使者至,发书,汉王大怒,骂曰:‘吾困于此,旦暮望若来

  • 错认颜标

    谓唐代郑薰误认颜标为鲁公的后代而被时人嘲笑的故事。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.误放》:“郑侍郎熏主文,误谓颜标乃鲁公之后。时徐方来宁,志在激动忠烈,即以标为状元。谢恩日,从容问及庙院。标曰:‘寒畯也,未尝有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