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众怒难犯

众怒难犯

意谓众人的愤怒难以抵挡。公元前563年,子孔代替子驷主持郑国国政。为贵族和各级官吏起草了一个誓约,要求他们各按职守,奉公守法。贵族官吏及其子弟纷纷表示反对。子孔想杀掉他们。子产出来劝阻并要求他烧掉这个誓约。子孔不同意,说:“制定誓约是为了治国,不能因众人反对就烧掉它,这样就成了众人为政,国家就无法治理了。”子产说:“众人的愤怒是难以触犯的,单凭个人意愿办事也很难成功。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是十分危险的。不如烧掉誓约,使大家安定下来,你继续执政,众人疑虑也可以平息。专权独断不能成事,触犯众人就要惹祸,你一定要焚毁誓约。”子孔同意了,便在郑国城外焚毁誓约,大家的不满也就平息下来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子孔当国,为载书,以位序,听政辟。大夫、诸司、门子弗顺,将诛之。子产止之,请为之焚书。子孔不可,曰:‘为书以定国,众怒而焚之,是众为政也,国不亦难乎?’子产曰:‘众怒难犯,专欲难成,合二难以安国,危之道也。不如焚书以安众,子得所欲,众亦得安,不亦可乎?专欲无成,犯众兴祸,子必从之。’乃焚书于仓门之外,众而后定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李特载记》:“弱而不可轻者,百姓也。今促之不以理,众怒难犯,恐为祸不浅。”


主谓 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。语出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子产曰:‘众怒难犯,专欲难成,合二难以安国,危之道也。’”边震遐《秋鸿》:“~,不犯,最好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劝诫不可做出引起众人共愤的事。


解释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。

出处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众怒难犯,专欲难成,合二难以安国,危之道也。”

春秋时期,郑国执政大臣子驷因为兴修水利,侵占了五个家族的田地。于是这五个家族联合一些不得志的人发动了一场叛乱,杀死子驷,劫持了国君郑简公。幸亏子产、子孔等人临危不乱,攻打叛乱者盘踞的北宫,杀死叛乱者,解救出了郑简公。

随后,子孔掌握了国政。他制定盟书,规定官员们要各守其职,完全听从执政者的命令。大夫、官员们一看都不肯顺从。子孔非常生气,打算将他们全部诛杀。子产劝阻子孔,让他烧掉盟书。子孔不同意,说:“制作盟书的目的是用来安定国家,现在见大伙发怒就烧了它,这岂不是成了大家当政?如果这样国家可就难以治理了。”子产说:“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,专权的愿望难以成功,这两样加在一起更是难以安定国家,这是一条危险之路。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家。这样你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,大伙也能够安定,不也是可以的吗?专权的愿望不能成功,触犯众怒会发生祸乱,你一定要听我的话。”

子产一席话说服了子孔,子孔终于在东门外烧掉了盟书。大家的不满得以平息,郑国也重新安定下来。

例句

歹徒见被大家包围,知道众怒难犯,只好乖乖放下凶器,束手就擒。


【词语众怒难犯】  成语:众怒难犯汉语词典:众怒难犯

猜你喜欢

  • 隐鳞

    同“隐鳞藏彩”。三国 魏曹植《矫志》诗:“仁虎匿爪,神龙隐鳞。”《文选.任昉〈为萧扬州荐士表〉》:“犹惧隐鳞卜祝,藏器屠保。”张铣注:“隐鳞,谓君子如龙之隐也。”【词语隐鳞】   汉语大词典:隐鳞

  • 牝朝

    源见“牝鸡司晨”。指妇女掌权之世。明杨慎《艺林伐山.牝朝》:“唐人目武后之世为牝朝。”清赵翼《乾陵》诗:“一番时局牝朝新,安坐妆台换紫宸。臣仆不妨居妾位,英雄何必在男身。”【词语牝朝】   汉语大词典

  • 金貂换酒

    金貂:汉以后皇帝左右亲近侍臣的冠饰。金貂换酒:形容为官者狂放不羁。典出晋阮孚事迹。阮孚,字遥集,陈留尉氏(今河南省开封市)人。父阮咸为竹林七贤之一。初辟太傅府,避乱渡江,司马睿(ruì瑞)以之为安乐将

  • 求马买骨

    见“千金买骨”。[例]李市长把我从国外招回,只是求才心切,~而已,其实我这一副疲病之身,已难有作为了。

  • 方枘圜凿

    同“方枘圆凿”。《史记.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梁惠王欲谋攻赵,孟轲称大王去邠。此……持方枘内圜凿,其能入乎?”司马贞索隐:“按:方枘是笋也,圜凿是孔也。谓工人斫木,以方笋而内之圜孔,不可入也……谓战国之时

  • 蚤虱

    唐李延寿《南史.文学.卞彬》:“彬颇饮酒,摈弃形骸,仕既不遂,乃著《蚤虱》、《蝎虫》、《蝦蟆》等赋,皆大有指斥。其《蚤虱赋序》曰:‘余居贫,布衣十年不制,一袍之缊,有生所托,资其寒暑,无与易之……故苇

  • 握椒

    《诗.陈风.东门之枌》:“视尔如荍,贻我握椒。”郑玄笺:“女乃遗我一握之椒,交情好也。”后以“握椒”指男女间持赠表示爱情的礼物。《艺文类聚》卷七九引汉陈琳《神女赋》:“申握椒以贻予,请同宴乎奥房。”【

  • 白衣人

    源见“白衣送酒”。指送酒的吏人。唐李白《九日登山》诗:“因招白衣人,笑酌黄花菊。”【词语白衣人】   汉语大词典:白衣人

  • 金人秋泪

    源见“金铜仙人”。喻亡国之哀。宋邓剡《念奴娇.驿中言别》词:“铜雀春情,金人秋泪,此恨凭谁雪?”

  • 草庐三顾

    源见“三顾茅庐”。谓竭诚礼贤下士。宋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卷下:“熙宁初,荆公以翰林学士被召。前此屡召不起,至是始受命。介以诗寄云:‘草庐三顾动幽蛰,蕙帐一空生晓寒。’”其他 顾,登门拜访。语本三国蜀·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