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亡戟得矛

亡戟得矛

吕氏春秋.离俗》:“齐晋相与战,平阿(战国齐邑)之余子(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,余者为羡卒,即余子),亡戟得矛,却而去,不自快,谓路之人曰:‘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’路之人曰:‘戟亦兵(兵器)也,矛亦兵也,亡兵得兵,何为不可以归?’去行,心犹不自快,遇高唐之孤叔无孙,当其马前曰:‘今者战,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’叔无孙曰:‘矛非戟也,戟非矛也,亡戟得矛,岂亢责(高诱注:“亢,当也”)也哉!’”

春秋时齐晋交战,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。丢了自己的武器,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,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,寻看法。路人认为,亡戟得矛,得失相当;叔无孙则认为,亡戟得矛,得失不相当。说得失相当,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,着眼于大同;说得失不相当,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,着眼于小异;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,观点不同,结论也必然会不同。

后因以“亡戟得矛”比喻有失有得,得失相当。


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。比喻有失有得,或得失相当。语出《吕氏春秋·离俗》:“齐晋相与战,平阿之余子,亡戟得矛,却而去,不自快,谓路之人曰:‘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’路之人曰:‘戟亦兵也,矛亦兵也,亡兵得兵,何为不可以归?’去行,心犹不自快,遇高唐之孤叔无孙,当其马前曰:‘今者战,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’叔无孙曰:‘矛非戟也,戟非矛也,亡戟得矛,岂亢责也哉?’”△多用于描写有失有得,或得失相当。


【词语亡戟得矛】  成语:亡戟得矛汉语词典:亡戟得矛

猜你喜欢

  • 回颿槌

    《世说新语.豪爽》梁.刘孝标注:“或曰:敦尝坐武昌钓台,闻行船打鼓,嗟称其能。俄而一槌小异,敦以扇柄撞几曰:‘可恨!’应(人名)侍侧曰:‘不然,此是回颿(án船帆)槌。’使视之,云:‘舩(同船)人入夹

  • 逃名避名

    《后汉书.逸民传.法真》:“法真字高卿,扶风郿人……性恬静寡欲,……辟公府,举贤良,皆不就。……会顺帝西巡,弱又荐之(注:田弱为法真同乡,先时曾举荐过他)。帝虚心欲致,前后四征。真曰:‘吾既不能遁形远

  • 北道主人

    南朝.宋.范晔撰《后汉书.邓晨传》载:更始北都洛阳,以晨为常山太守。会王郎反,光武自蓟走信都,晨亦间行,会于巨鹿下,自请从击邯郸。光武曰:“伟卿以一身从我,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。”乃遣晨归郡。东汉光

  • 吹箫台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泛指美女居处。元吴志淳《白杨行》:“秋风月冷凤凰来,与郎同上吹箫台。”

  • 近水楼台先得月

    宋.俞文豹《清夜录》:“范文正公(仲淹)镇钱塘,兵官皆被荐,独巡检苏麟不见录,乃献诗云:‘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。’公即荐之。”后以喻因为近便而得到优先的利益与机会。近人叶圣陶《得失》:“他的

  • 徒有其名

    见“徒有虚名”。鲁迅《寄杨霁云》信:“所谓名家,大抵~,实则空洞,其作品且不及无名小卒。”【词语徒有其名】  成语:徒有其名汉语大词典:徒有其名

  • 岩下趣

    同“岩耕”。宋陈师道《寒夜有怀晁无斁》诗:“独无区中缘,永怀岩下趣。”

  • 远到伟器

    偏正 器,人才。日后会有大成就的优秀人才。《歧路灯》47回:“本县取你,原为当场文字英发超隽,复试时见你品格轩昂俊秀,看你是~,遂定了你的卷首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年轻的俊才。→大才槃槃 人中骐骥 人才出

  • 鲍叔谊

    同“管鲍交”。柳亚子《寄赵伯先香江》诗:“鲍叔谊原应指囷,阮孚穷奈不名钱。”

  • 鹏路鹍程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比喻远大前程,多指仕宦之途。明徐复祚《红梨记.诗要》:“岂可为莺俦燕侣三春约,忘却你鹏路鹍程万里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