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且食蛤蜊

且食蛤蜊

南史.王弘传》附王融:“(王融)诣王僧佑(南齐人,字胤宗,善《老》《庄》,工草隶,官至黄门侍郎),因遇沈昭略(南齐人,字茂隆,使酒仗气,为高帝萧道成所赏识,及高帝即位,迁官侍中),未相识。昭略屡顾盼,谓主人曰:‘是何少年?’融殊不平,谓曰:‘仆出于扶桑(扶桑原本是神话中的树名,传说日出其下)入于旸谷(旸谷,又称汤谷,本是日出的地方,这里说入于旸谷概指经过一周的运行,回到始出之处),照耀天下,谁云不知,而卿此问(王融赌气把自己比为太阳,发出反问,以回敬沈昭略)?’昭略云:‘不知许事,且食蛤蜊。’”

南齐时,王融去拜访王僧佑,遇到沈昭略。融与沈不相识。沈问少年是谁?王融对沈的不恭敬的问话很是不满,便故意自我张扬了一番。沈昭略听了王融的气话,一时不好作回答,便只得装作未加理会,随便答了一句,把事情敷衍过去。

后因以“且食蛤蜊”用为随便敷衍一下,对事情姑置不问的典故。宋.虞俦《尊白堂集》卷二“雪晴后书怀”诗:“咄咄(见“书空”条)那容如许事,尊(古代酒器)前且食蛤蜊休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南史·王融传》:“融躁于名利,自恃人地,三十内望为公辅。初为司徒法曹,诣王僧祐,因遇沈昭略,未相识。昭略屡顾盼,谓主人曰:‘是何年少?’融殊不平,谓曰:‘仆出于扶桑,入于汤谷,照耀天下,谁云不知,而卿此问?’昭略云:‘不知许事,且食蛤蜊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南朝齐王融 (字无长) 急功近利,以为自己门第很高,想在三十岁内做到公卿。开始任司徒法曹,去见王僧祐,遇到沈昭略,二人不相识。沈昭略几次看他,问主人:“这位少年是谁?”王融很不高兴,说:“我像太阳一样,从扶桑出,到汤谷入,照耀天下,谁人不知,而你还这么问?”沈昭略说:“这些事我都不晓得,且吃蛤蜊吧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不予关注,姑置不问。

【典形】 吃蛤蜊、且食蛤蜊、食蛤蜊、食蛤。

【示例】

〔吃蛤蜊〕 宋·汪元量《鹧鸪天》:“水边莫话长安事,且请卿卿吃蛤蜊。”

〔且食蛤蜊〕 清·黄遵宪《罢美国留学生感赋》:“我不知许事,我且食蛤蜊。”

〔食蛤蜊〕 宋·黄庭坚 《戏赠世弼》:“谁能著意知许事,且为元长食蛤蜊。”


【词语且食蛤蜊】  成语:且食蛤蜊汉语词典:且食蛤蜊

猜你喜欢

  • 赤松期

    源见“留侯慕赤松”。指退隐。唐张说《奉和圣制与宋璟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应制》:“少留青史笔,未敢赤松期。”

  • 扑朔

    源见“扑朔迷离”。兔的代称。宋苏轼《游径山》诗:“寒窗暖足来扑朔,衣钵咒水降蜿蜒。”王文诰辑注引王十朋曰:“《事状》云:‘师有二白兔,常跪于杖履之间。’”【词语扑朔】   汉语大词典:扑朔

  • 青乌术

    源见“青乌”。指堪舆术。清昭梿《啸亭杂录.窦东皋》:“又素善青乌术,以诸城县应出二辅臣。”【词语青乌术】   汉语大词典:青乌术

  • 蚁穴梦魂

    同“蚁梦”。宋黄庭坚《西江月.崇宁甲申遇惠洪上人于湘中洪作长短句见赠次韵酬之》词:“蚁穴梦魂人世,杨花踪迹风中。莫将社燕等秋鸿,处处春山翠重。”

  • 笔阵

    以军队作战列阵比喻书法运笔雄健而有法度。相传晋代卫夫人作有《笔阵图》,王羲之作有《题笔阵图后》,亦可别称为《笔阵》。南朝梁萧统《正月启》:“笔阵引崩云之势。”唐代杜甫《醉歌行》:“词源倒流三峡水,笔阵

  • 概心

    《史记.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意者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?亡其言臣者贱而不可用乎?”后以“概心”谓关心。清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十三:“今部寺堂上官,遇事不概心者,必别折陈奏,始免会同画押。”【词语概心】  

  • 中原得鹿

    《晋书.石勒载记下》:“脱遇光武,当并驱于中原,未知鹿死谁手。”脱:倘若。古代以中原代指中国、天下,以鹿喻指政权和帝位,所以用“中原得鹿”比喻取得天下。唐代温庭筠《过五丈原》诗:“下国卧龙空寤主,中原

  • 偷梁换柱

    比喻玩弄手法,暗中以假冒真,或偷换事物的内容。《红楼梦》第九十七回:“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,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,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,真真可怜可叹!”这里的“偷梁换柱”指王熙凤乘宝玉神志不清之

  • 梦益三刀

    同“梦三刀”。清董元恺《满庭芳.送江磊斋守巩昌郡》词:“梦益三刀,管镂五色,一麾新领专城。”

  • 楚弓人得

    源见“楚弓楚得”。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出于人。清钱谦益《新安汪氏收藏目录歌》:“雷剑一往谁取去,楚弓人得知何方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