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耻下问

不耻下问

谓乐于向学问较差的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,而不以为耻。公元前480年,卫国大夫孔圉死后,予谥“文”。子贡对这件事想不通,问孔子,孔圉死后为什么谥为“文”,孔子回答说,他聪敏灵活,爱好学问,又谦虚下问,不以为耻,所以用“文”做他的谥号。

【出典】:

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贡问曰:‘孔文子何以谓之“文”也?’子曰:‘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《毛泽东选集》4卷《党委会的工作方法》:“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,要不耻下问,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。”


述宾 不以向学问、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。语出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黎静《彭大将军》:“……从他认定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之后,以最大的毅力坚持自学,~,持之以恒,读了不少的书。”△用于描写人谦虚。→虚怀若谷 ↔骄傲自满。 也作“不恶下问”。


解释向地位、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。

出处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
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,他聪明好学,而且非常谦虚。当时,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,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、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,即谥号。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“文”,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,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。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,就问孔子:“孔文子凭什么得到‘文’这一谥号?”孔子回答说:“他聪敏灵活,爱好学问,又非常谦虚,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,所以大家用‘文’字作为他的谥号。”

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,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,并为之奋斗一生。同时,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,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,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,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。同时,他讲究有甄别、有选择地学习,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,对于他们的缺点,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,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。

近义移樽就教

反义好为人师

例句

不耻下问是增长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。


【词语不耻下问】  成语:不耻下问汉语词典:不耻下问

猜你喜欢

  • 藜不糁

    《庄子.让王》:“孔子穷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糁,颜色甚惫,而弦歌于室。”据说孔子困于陈蔡时,七天曾食不掺粮食的藜菜汤。后以“藜不糁”喻咏处境很难,生活困窘。唐.杜甫《水宿遣兴奉呈群公》:“童

  • 千变万轸

    千变万化。轸,转。《淮南子.诠言训》:“圣人之接物,千变万轸,必有不化而应化者。”见“千变万化”。轸,转动。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:“圣人之接物,~,必有不化而应化者。”【词语千变万轸】  成语:千变万轸

  • 双管齐下

    宋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志.故事拾遗》:“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。尤于画松特出意象,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,一为生枝,一为枯干,势凌风雨,气傲烟霞。”后因以“双管齐下”比喻两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。茅盾《子

  • 杨穿三叶

    源见“百步穿杨”。喻指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。唐白居易《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》诗:“自知群从为儒少,岂料词场中第频。桂折一枝先许我,杨穿三叶尽惊人。”自注:“始予进士及第,行简次之,敏中又次之。”主谓 原

  • 文鸯勇力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毌丘俭传》南朝宋.裴松之注引《魏氏春秋》曰:“钦中子俶,小名鸯。年尚幼,勇力绝人。”又,《诸葛诞传》南朝宋.裴松之注引《晋诸公赞》曰:“俶后为将军,破凉州虏,名闻天下。太康中为东夷校尉

  • 一枝栖

    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(许由曰)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矣,而我犹代子,吾将为名乎?名者,实之宾也,吾将为宾乎?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归休乎君,予无所用天下为!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

  • 秦宓论天

    《三国志.蜀书.秦宓传》:“秦宓字子勃,广汉緜竹人也。……建兴二年,丞相亮领益州牧,选宓迎为别驾,寻拜左中郎将、长水校尉。吴遣使张温来聘,百官皆往饯焉。众人皆集而宓未往,亮累遣人促之,温曰:‘彼何人也

  • 徐甲复生

    晋.葛洪《神仙传.老子》载,传说有徐甲者,自幼为老子佣工,至老子出关时,计欠徐甲佣资七百二十万钱。甲乃诉之关令尹喜,得喜转告后,老子谓甲曰:“汝久应死,是吾以《太玄清生符》与汝,始能至今日。原计至安息

  • 恒沙数

    同“恒河沙数”。清赵翼《近日刻诗集者又十数家翻阅之馀戏题一律》:“岂知同在恒沙数,谁独能回大海澜?”【词语恒沙数】   汉语大词典:恒沙数

  • 回日戈

    源见“挥戈回日”。指力挽危局的手段、力量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还朝》:“你倚天剑,回日戈,一卷《阴符》万揣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