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念旧恶

不念旧恶

为了事业的成功,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。公元前656年,晋献公因听骊姬谗言,逼死太子申生并派寺人披前去蒲城杀公子重耳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狄国,寺人披追赶不及,斩其一袪(袖口)而还。后来,晋惠公即位,同样把重耳视为政敌并再命寺人披前去刺杀他,逼得重耳到处流亡。公元前636年,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归国为君,原为晋惠公臣下的吕甥,郤芮计划乘夜焚毁王宫,杀死晋文公重耳,寺人披得知这一消息,即赴宫门要求见晋文公。晋文公不但不见,还使人责备他说:“僖公五年时(前655年),献公命你一夜间赶到蒲城刺杀我,你应时而至。后来我同狄君打猎渭滨,惠公命你三天内来刺杀我,你两天就赶到了。即使这是国君的命令,你怎么这样快呀。现在我还保存着被你砍去袖口的衣服,你还有什么脸来见我,快快离开吧。”寺人披回答道:“我以为你经过多年磨难,回国为君,一定聪明了不少,如今看来,并非如此,看来免不了又要遭受灾难。国君的命令是必须执行的,不能含糊。为国君清除敌人,是要竭力而为的,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敌人。现在您即位为君,难道就没有敌人吗?从前齐桓公不念管仲射其带钩之旧恶而使其为相,从而巩固了统治。你若不这样做,将会有更多的敌人,哪里只是我一个刑余之臣呢?”晋文公听出他话里有因,接见了他。寺人披便将吕甥、郤芮企图发动政变的消息告诉了晋文公。晋文公抓紧时间采取应付措施,终于平定了这场叛乱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吕、郤畏逼,将焚公宫而弑晋侯。寺人披请见,公使让之,且辞焉,曰:‘蒲城之役,君命一宿,女即至。其后余从狄君以田谓滨,女为惠公来求杀余,命女三宿,女中宿至。虽有君命,何其速也。夫袪犹在,女其行乎?’对曰:‘臣谓君之入也,其知之矣。若犹未也,又将及难。君命无二,古之制也。除君之恶,唯力是视。蒲人、狄人,余何有焉?今君即位,其无蒲、狄乎?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。君若易之,何辱命焉?行者甚众,岂唯刑臣。’公见之,以难告。”

【例句】:

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伯夷、叔齐,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 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10第3章:“里凫须仰首曰:‘……臣之为贼亦大矣,罪至十族,未足塞责。然君(指晋文公)诚赦之罪,与骖乘游于国中,百姓见之,必知君不念旧恶,人自安矣。’”


述宾 恶,读è,不计较过去的仇怨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伯夷、叔齐,~,怨是用希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宽容和谅解方面。→隐恶扬善 ↔不仁不义


【词语不念旧恶】  成语:不念旧恶汉语词典:不念旧恶

猜你喜欢

  • 张华谶

    源见“星坼中台”。指宰辅大臣死亡的预兆。元郑洪《感兴》诗之一:“中台已应张华谶,明月空闻斛律歌。”

  • 飘茵坠溷

    同“飘茵堕溷”。清刘蓉《园花为风雨摧落感赋长句》:“飘茵坠溷曾何择,摇落春风惜此材。”

  • 壶中景

    同“壶中天”。唐许浑《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》诗:“娇歌自驻壶中景,艳舞长留海上春。”

  • 陵谷沧桑

    源见“陵谷”、“沧海桑田”。比喻世事巨变。清赵翼《瓯北诗话.吴梅村诗一》:“顾谦益已仕我朝,又自托于前朝遗老,借陵谷沧桑之感,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,其人已无足观。”见“沧桑陵谷”。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·吴

  • 行书厨

    源见“行秘书”。喻指人的博学多闻。《醒世恒言.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“奇奇怪怪,跷跷蹊蹊的事,不知有多多少少。就是张华的《博物志》,也不过志其一二;虞世南的行书厨,也包藏不得许多。”【词语行书厨】   汉

  • 凤栖桐

    源见“凤鸣朝阳”。比喻材得其用。唐 李伯鱼《桐竹赠张燕公》诗:“凤栖桐不愧,凤食竹何惭?”

  • 素与蛮

    源见“樊素”。本指唐代白居易家伎樊素、小蛮。借指能歌善舞的女艺人。宋陆游《冬晴日得闲游偶作》诗:“不用清歌素与蛮,闲愁已自解连环。”

  • 同气相求

    同“同声相应”。清曾国藩《湘乡县宾兴堂记》:“其官斯土者……同明相照,同气相求,何其翕应者与!”见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。孙犁《澹定集·金梅〈文海求珠集〉序》:“要视作家如友朋,~,体会其甘苦,同情其

  • 相如四璧

    参见“家徒四壁”。

  • 呜呼哀哉

    原作“于乎哀哉”,为伤痛之辞。旧时祭文中常用以对死者的悲悼。后亦借以指死亡或事情完结,含有诙谐或讽刺的意味。《诗经》里有首讽刺周幽王的诗,诗人看到国势衰败,回忆西周初年的鼎盛局面时说,从前祖先受天命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