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诗词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

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

三十六策:也作三十六计,本是一部兵书之名,成书年代已经无从考察,主要是搜集古代勾心斗角,尔虞我诈的一些要诀。全书分为六个大计,六个大计中每大计又分六小计,总共三十六计。故人名此书为《三十六计》。其最后一计名为“走为上”,是败战计中的一计,是指处于劣势时应躲避对方,也就有退却,退却不算失败,没有失败,就有成功的转机。于是后人就用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”这个最后一计的话,形容别无其它方法可行,只有一“走”了之。王敬则,晋陵南沙(今江苏镇江一带)人。初仕宋为员外郎,后事萧道成,及萧道成继位,封寻阳县公。明帝萧鸾继位后乱杀大臣,王敬则怕祸及自身,遂起兵反,后兵败被杀。王敬则反叛时,明帝已病危,朝廷震动。明帝次子萧宝卷正在他的宫内和大臣们商议如何防范,并派人上屋顶观察形势,看见征虏亭起火,以为是王敬则领兵杀到,便急忙穿好衣服,打算逃走。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敬则。王敬则说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。你们父子早该走了。”檀公指的是檀道济。公元431年,率军伐魏,为先锋,所战多捷,粮尽不得已退兵,采用唱筹量沙之计,使魏兵不敢追击,全师而还。王敬则所言,就是指檀道济伐魏不利而主动退兵的事。这是一句双关语,意谓你们父子无能,早就应该下台了。

【出典】:

南齐书》卷26《王敬则传》487页:“是时上疾已笃。敬则仓卒东起,朝廷震惧。东昏侯(萧宝卷)在东宫,议欲叛,使人上屋望,见征虏亭失火,谓敬则至,急装欲走。有告敬则者,敬则曰:‘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。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5回:“严贡生慌了,自心里想:‘这两件事都是实的,倘若审断起来,体面上须不好看。’‘三十六计,走是上计!’卷卷行李,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。” 鲁迅《论“赴难”和“逃难”》:“自然,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……然则三十六计,固仍以‘走’为上计耳。”


【词语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】  成语: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汉语词典: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

猜你喜欢

  • 云台画像

    《后汉书.朱景王杜等传论》:“永平中,显宗追感前世功臣,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 云台,其外又有王常、李通、窦融、卓茂,合三十二人。”后因以“云台画像”指获得殊荣的功臣名将。唐唐彦谦《奉使岐下闻唐弘夫行军

  • 随车甘雨

    源见“甘雨随车”。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。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。清 杨潮观《东莱郡暮夜却金》:“揽辔清风,随车甘雨,免他供顿徒劳。”见“随车致雨”。清·杨潮观《东莱郡暮夜却金》:“揽辔清风,~,免

  • 汲戆

    同“汲黯直言”。宋李昴英《水龙吟.癸丑江西持宪自寿》词:“自信柴愚,真成汲戆,却无刘腻。”

  • 璇枢电绕

    同“电绕枢光”。宋柳永《送征衣》词:“过韶阳,璇枢电绕,华渚流虹,运应千载会昌。”

  • 技痒

    汉.应劭《风俗通义》六《筑》:“(高)渐离变名易性,为人庸保,…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,伎痒,不能出,言曰:彼有善有不善。”《文选》晋.潘安仁(岳)《射雉赋注》引《风俗通》作“伎养”。也作“伎罝”。指有所

  • 十二峰

    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六六《巫山》:“在四川巫山县东,即巫峡。巴山山脉特起处,有十二峰,……”唐.令狐楚纂《御览诗》李端《巫山高》:“巫山十二峰,皆在碧虚中。”因巫山有十二峰,故以十二峰为巫山之代称。又诗人

  • 却睡草

    汉.郭宪《洞冥记》三:“有五味草,初生味甘,花时味酸,食之使人不眠,名曰却睡草。未多国献此草。”据传说载记,有一种草名叫五味草,在不同的生长期味道不同,此草所含的某种成分,有兴奋精神的作用,故食之能使

  • 阳回黍谷

    源见“邹衍吹律”。谓春回寒地带来生机。清顾贞观《金缕曲.仲冬望后二日寿龚芝翁年伯》词:“霁月光风卷,恰佳辰,阳回黍谷,禁寒都遣。”

  • 洛英图

    源见“洛阳耆英会”。指宋文彦博等十三老之图像。宋李曾伯《沁园春.送章漕赴诏》词:“它年事,约携东老酒,附洛英图。”宋卫宗武《水调歌头.自适》词:“幸作耆年侣,写入洛英图。”

  • 鸭茵

    旧题唐.冯贽《云仙杂记.浮萍为鸭作茵褥》:“浮光多美鸭,太原少尹樊千里买百只置后池,载数车浮萍入池,使为鸭作裀褥。”樊千里养浮光美鸭,关怀备至,他将浮萍放在池塘里,是为给鸭作为茵褥。后因用为精心养殖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