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汉书》卷六十七《朱云传》:“至成帝时,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,甚尊重。云上书求见,公卿在前。云曰:‘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,下亡以益民,皆尸位素餐……臣愿赐尚方斩马剑,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。’上问
汉 淮南小山《招隐士》:“攀援桂枝兮聊淹留。”后以“攀桂”为留友或送别之典。唐皎然《裴端公使君清席赋得青桂歌送徐长史》:“昔年攀桂为留人,今朝攀桂送归客。秋风桃李摇落尽,为君青青伴松柏。”同“攀丹桂”
《左传.桓公六年》:“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,大子忽辞。人问其故,大子曰:‘人各有耦,齐大,非吾耦也。’”耦,同“偶”。后遂以“齐大非偶”指辞婚者表示自己的门第势位卑微,不敢高攀。南朝 梁沈约《奏弹王
源见“歌五袴”。借指地方官施惠政造福于民。宋柳永《瑞鹧鸪》词之二:“方面委元侯,致讼简时丰,继日欢游。襦温袴暖,已扇民讴。”
同“豫且网”。明张煌言《放歌》:“方壶圆峤兮,聊税驾以埋名;岂神龙鱼服兮,罹彼豫且之罾。”
亦作“以卵投石”。比喻不自量力。墨子北上到齐国去,路上碰到了一个算卦的人。那个算卦的人对他说,根据卦象,天帝今天杀黑龙于北方,您的脸色又恰恰发黑,千万不要北上。墨子没有听从他的话,依旧北上,到达淄水之
三不知原指事情的开头、经过和结局这三个过程。现用一问三不知,泛指无论怎么问,对方一概不知,含贬意。公元前468年,晋国荀瑶率师伐郑。晋大夫荀寅认为:“君子谋划事情,要把这一件事情的开始、中间经过和最后
指范蠡助越复国,功成身退,乘小船而去。后以此典比喻功成身退,不恋官位;或比喻隐居江湖,另走经营新途。 范蠡(lǐ理),字少伯。楚国宛(yuān冤,今河南南阳)人。春秋末年越国大夫(中央要职和顾问),越
源见“东家丘”。指孔子。借指有才德之人。唐杜甫《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》诗之四:“尽捻书籍卖,来问尔东家。”同“东家子”。明叶宪祖《鸾鎞记.圆成》:“若论名倾南国,貌压东家,绝艳真无比。”同“东施”。清
《孟子。离娄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朱熹集注:“艾,草名,所以灸者,干久益善。夫病已深,而欲求干久之艾,固难卒办。”比喻临急求药,终不可得。其他 艾,一种可做药用的多年生草木植